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规划策略研究

2019-12-03 04:57安徽建筑大学
安徽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园区园区农业

文/刘 彬(安徽建筑大学)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3年9月创建以来,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升级、农业二三产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一、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概况

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合肥市庐江县北部地区的同大、郭河两镇交汇处,其北面以杭埠河为界,南面以白石天河为界,东侧以徽州大道为界,西侧以合九铁路为界,占地总面积为110平方公里,横跨郭河、同大两镇,内含9个行政村。

2018年,园区总产值12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78.4亿元,一、二、三产结构比例为23.9∶62∶14.1(详见表1)。总体来看,园区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健康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发展开始起步。

表1 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

园区自创建以来,累计整合有关涉农资金6亿多元,全面完成了核心区5万多亩农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了95%以上。实现路网完备、道路畅通,道路总长1560千米,主要道路全部实现了黑化,机耕路、田间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初步形成了干道、机耕路交叉互通的道路网络。目前,园区入驻企业已达95家,集聚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站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自主研发、孵化和创新服务能力。培育了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家庭农场35个,发展规模以上企业10家,发展市级龙头企业18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发展创新型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

二、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1.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在载体建设上下功夫

在争取国家和省市项目支持的基础上,整合国土、农发、科技、水利等涉农项目,累计投入资金数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亿多元。工业区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了“七通一平”。完成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同时,建成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物联网+”调度指挥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科技研发平台等。

2.实施“项目立园”战略,在三产融合发展上下功夫

以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为牵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形成三产有机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园区共引进一、二、三产项目75个,其中食品装备制造企业2个、休闲观光企业12个、高效优质农业生产企业32个、综合服务企业6个。一个以健康食品加工、智能装备制造、生物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配套的“3+1”产业体系已经形成。未来,园区将形成以生物工程(制药)、食品加工、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和科技研发等为主导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3.突出创新驱动发展,在科技园区建设上下功夫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主动呼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借助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的创新体系和人才技术优势,集聚科技和人才要素,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园区转型升级。科研平台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隆平高科、安徽省粮油科学研究所、台湾农友种苗研究中心7家单位在园区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建立各类研发平台13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10个。建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个。此外,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学院、美国科罗拉多州州立大学等一批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攻关成效明显,依托大院大所联合开发国家和省、市级科技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获得认定的新品种、地方标准、专利等科技成果达165项。

4.拓宽园区发展领域,在多园一体化发展上下功夫

在建设和发展好台商创业园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园区发展领域。几年来,成功创建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目前,正在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个多园区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为了推动园区的转型升级,近期,庐江县委、县政府对园区进行新一轮高起点规划。园区规划面积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工业区又划分为两大板块:一块是健康食品加工和生物技术区;另一块是智能装备制造区以及现代农业区。未来,巢湖南岸三产融合的现代产业新城、台商创业的乐园将在这里崛起。

5.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

大力建设高效设施农业,以兰之州、春生公司、勤璞园、清水河、北圩生态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发展设施农业、精致农业、果蔬等2万余亩,实现亩产效益达万元以上。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农业生产,建设万亩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依托稻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千亩单季稻示范片;依托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施湾村建设双季稻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开展“富硒稻米”品牌粮食和优质稻米订单生产,辐射面积达1万亩。大力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喜洋洋、天滋禾、金灿灿、春生科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机耕、机播(插)、机收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目前,服务面积已扩大到5万余亩,农业增效达300元/亩,亩均节约成本约70元,农民人均收入超全县平均水平20%以上。“喜洋洋”牌富硒大米、“田源”牌花香藕等28个系列产品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著名商标。

三、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还不够快

企业高层次人才数量较少,不能适应园区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研发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2.发展农产品加工和高端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缺乏建设用地指标。

由于用地指标的限制,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发展速度偏慢,对区域内种植业的带动能力较弱。以园区为载体的观光、采摘、旅游、农家乐等服务业刚刚起步,有待深度开发。

3.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从目前看,园区农地“三权分置”并不能解决当前农民土地权利不完整、缺乏制度保障的问题,更多是集中于提高规模经营深度和灵活性,而农地经营权的性质是什么、是否需要发证确认等问题还不确定,且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新的困扰。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还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做,只有这些工作完善之后才能把改革的潜力释放出来。

四、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建议

1.培育技术创新主体

围绕智慧农业、健康食品、生物农业三大产业,通过引培并举的方式,到2025年,培育100家以上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创新型企业,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重点发展以“农业智能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以及与之关联的健康食品、涉农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示范区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其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以上。

3.集聚创新资源

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向示范区集聚,重点构建“六大平台”,即主导产业研发平台、产业技术中试平台、先进技术转移平台、测试检测分析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及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探索研发与应用无缝对接的有效办法,形成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到2025年,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智慧农业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4.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依托园区的人才、技术、产业优势,以安徽农业大学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中试验站等创新平台、中试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能力,创新培训机制。到2025年,培育1万名以上从事智慧农业、健康食品、生物农业生产经营和专业化服务的小微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专业化的服务组织带头人,将园区打造成为智慧农业、健康食品、生物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5.打造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示范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到2025年,将园区打造成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水清岸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6.创新绿色发展模式

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转变发展方式,按照“源头减量、过程减排、循环利用”的原则,保护和修复农业生产环境,强化绿色生产方式,提供生态健康产品。到2025年,建成区范围内实现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全覆盖,形成产地环境清洁健康,资源利用节约高效,可复制、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7.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充分利用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的平台,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走出去”,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示范区国际化水平。到2025年,将园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的智慧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国际合作示范基地,推动智慧农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8.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的力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要素、市场,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农民权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机制和土地经营权依法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新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有意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和科技金融制度改革,探索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科技园区园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