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整个初中授课中彰显了巨大的价值,不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是促进后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对此,其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从不同层面入手,通过新颖、多样化策略方法的恰当引用来构建智慧课程,促进授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帮助学生轻松、高效掌握所学知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 前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其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指的并非知识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更注重的是引用更科学、适合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各种情景创设,基于多种角度,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以及潜能,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思维,也可以为更好的学习、应用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 注重网络媒体资源的灵活引用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媒体资源在教育领域的引用也越来越广泛。对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辩证眼光来看待网络媒体资源的科学引用,除了要通过恰当引用来丰富授课内容、优化教学环节之外,还要避免一系列消极网络资源信息给学生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面对海量网络资源,教师要结合实际需求给予仔细分辨,将其中能够给教学带来辅助作用的内容提炼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
比如:某教师在讲解“投影”方面的相关内容时,在完成教材基本知识讲解之后,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最强大脑》中与本节所讲知识有关的内容,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快速集中,也能够增强教学趣味性、有效性,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在结束观看之后,其教师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来对投影方面的知识点做出深入讨论,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积极表达出来。另外,通过网络资源的恰当引入也能够有效弥补以往授课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从不同角度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出深入探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数学认知视野。
三、 完善开放性课后作业的布置
除了课堂讲解之外,课后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将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关键性手段。对于开放性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与有效布置来讲,其既可以对学生知识理解、掌握情况做出全面检验,也能够调动学生探索积极性,全面激活其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优化教学成果。为此,在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促使学生获得更新颖、丰富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文化感受视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性作业的合理布置来促进数学教学价值的显著提升。
例如:某教师在开展关于“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活动时,就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通过电视、网络等一系列方式来对“图形旋转与平移”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引用做出深入了解,然后联系自身想法来对这一知识点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这样的课后作业,既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拓展,也能够真正引导其摆脱以往对作业的印象,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这样在提升课后作业完成质量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
四、 引用更适合新颖的评价方式
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既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自身优缺点,也能够发挥出理想的激励、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进一步强化授课效果。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讲,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尽可能多一些支持和鼓励,少一些指责。在实际评价中,除了对成绩的关注,更要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综合素质的培养拓展,以此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促进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显著提升。
在实际评价中,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学生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方法和语言来给予适当的评价指导。如,在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供评价时,应着重针对学生的合作氛围、分工,以及问题的讨论方向、解决方式等方面来给予评价指导,这样既可以非让学生对合作学习探究的重要性有更深入的认识,也能够为其良好合作意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帮助其积累更多、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存在的缺点,应始终坚持以包容的态度来做出耐心引导,而不是盲目的指责,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一些学习方法、理念与习惯慢慢的渗透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定时间与空间,让其慢慢改正,避免给其自信心、自尊心带来不利影响。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广大数学教师也逐渐认识到,除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良好思维能力,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科学引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来构建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及时更新授课理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机会,以此来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宝全.优化课堂 激发学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5):62.
[2]房琳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中学数学,2019(6):68-69+72.
[3]魏伟.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56-157.
作者简介:
余国清,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昌洲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