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2019-12-02 09:52刘薇薇
读天下 2019年31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论语孔子

摘 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具体体现在仁政德治的教育目的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观,“六艺四教”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思想

一、 教育目的-仁政德治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为社会培养大批的有用人才,教育目标的实施是为了推行自己的“仁政德治”。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一种说法是,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首先,孔子认为有些人是不必要进行教育的。其次,孔子认为有些个体是不能进行教育的。因此可知,孔子的“有教无类”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教育对象,因为如果认为“有教无类”是指所有的人都可以成为孔子的教育对象,这首先与“因材施教”在逻辑上相矛盾。因为“因材施教”中“教”的前提是受教育者的“材”;其次,这与孔子不收奴隶为弟子的历史事实相矛盾。因此,对“有教无类”的理解应该是把“类”所指代的个体定位在可教的层次上,即所谓的“有教无类”是针对所有的可教者而言的,“因材施教”也是针对这些可教者的不同类别而加以不同的教育,这样“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就达到了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

三、 教育内容-六艺四教

孔子的教育内容相当广泛。孔子对入门弟子教育的第一步即是从技能开始,教学内容主要是“六艺”,即“御、射、书、数、礼、乐”。“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

若从课程分类的观点分析,“御、射”应该归入体育或军事体育课程的范畴;“书”属于社会科学文科课程;“数”属于自然科学理科课程;“礼”则属于德育课程;“乐”属于美育课程。在德、智、体、美诸课程中,孔子是主张德育优先的,这也有些与我们提出的政治挂帅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孔子的课程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课程观念属于典型的人文主义课程观。

四、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孔子在教与学的态度上提出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求真态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与习并重,“学而不思则圈,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与思结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终身学习等等思想,都是有继承价值的宝贵历史财富。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注重知行合一,这些教学法中的精华直到今天在教学中仍有重要价值。

五、 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 提倡修己安人,培养道德素质

孔子的“修已安人”的道德学说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素质教育的内容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这四大素质,在这四大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和统帅,它影响和决定了其他三大发挥作用的水平和方向,并为其提供精神支持。因此,道德素质是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和学生学会做人的根本,必须大力提倡和加强道德素质的教育。

(二) 实施全民教育,力图“有教无类”

孔子首倡“有教无类”,主张人人应受教育,充分体现了民主性的一面,开创了通向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当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型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必须使教育普及化。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等、中等教育普及取得显著成果。至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则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当前我们要做的只能是:除了为广大有学习能力的人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学习条件外,必须坚决做到把基础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在实施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应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教育,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

(三) 抓住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现代教育学认为,因材施教就是對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共同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有的放矢地组织和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集体教学的同时,兼顾个别学生的不同需要,把全面发展与强调个性相结合,要给予学生适宜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实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发展个性,增长知识,培养道德品质,开发智力并培养各种实际能力,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培养,早出人才,出好人才。

(四) 扎实掌握理论,务求“学以致用”

孔子的“学以致用”思想,强调“学”与“用”结合,学习的目的就是为匡世济民,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从无序而转向有序的状态服务。当代教育更提倡学以致用,在“用”字上下功夫。所以,当代教育,在向学生全面灌输理论,培养其认知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社会能力和行为能力等。

参考文献:

[1]程曦.孔子的教育公平思想研究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D].武汉:湖北大学,2013.

[2]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李会敏.孔子言行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4]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刘薇薇,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论语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