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兼忆祖父

2019-12-02 12:03王单单
飞天 2019年11期
关键词:曾祖父老房子柿子

王单单

柿叶落光了,树梢上仍挑着几枚金黄的柿子。人们够不着,任其高高在上,变软,熟透,烂掉。三五只鸦鹊在空气中嗅到了一种甜腻的味道,兴致勃勃地飞过去,准备在树顶敛翅享用,刚歇上高枝,那些柿子便在枯枝的断裂中应声而落,在地上摔了个皮开肉绽。鸦鹊们力图挽救自己的美食,纷纷从天而降,中途俯瞰,地上早已乱做一团,迫不得已又飞到别的树上,对着这满地的“金汁玉液”聒噪不止。柿子树下,摆放着一架马车,有些时日没有使用了,轱辘锈迹,许多鸡蹲在车辕上过夜。每天朝阳刚一冒红,它们便对着东方的山冈引颈而鸣——脖子往前拉抻,周围的羽毛边顺势收拢,一个高音从喉咙里滚出去后,脖子再收回来,颈圈的羽毛突然蓬松又再次收拢。有的公鸡叫完后,单腿立地,另一只脚却绷直了,伸进撑开的翅膀下挠了挠,忽然转身朝一只母鸡追了过去,那母鸡先是跑了几步以示羞涩,随后便蹲下来,任由公鸡在它背上一阵激灵。鸡们正玩得起劲,啪啪啪地几枚柿子接二连三落下来,砸在鸡群中,吓得它们扑腾着翅膀哄然跳开,惊惶中扭头一看——是柿子,又立即调转“鸡头”,争相围过去啄食起来。尤其是公鸡们在争食的时候,难免都要打斗一番,这是我每天清晨趴在窗台上,最想看到的场景。柿子没了,断了鸦鹊的念想,它们飞去别的地方。而鸡们啄食完柿子后,似乎“饭饱神衰”,一只只跑到灰堆上,用爪子扒出身子大小的灰坑,咯嗒咯嗒叫著,蹲在里面打起了瞌睡。

时间就这样退回到寂静中,祖父的鼾声像一种警报在幽暗的角落里悠然而起。那鼾声穿成串儿似的跑出来,你推我搡,挤成一撮,随后还有一两声像落单了,忽而飘渺远去不多时又骤然跟了上来。那时祖父已年近耄耋,而我还是个垂髻小儿,家里的床铺不够,我总被“安排”和祖父睡在一起,父母美其名曰:热和。有时候,我会被连接两个鼾声之间的那段寂静吓住,总担心某个鼾声过于巨大,卡在祖父的喉咙里出不来。我曾满怀忐忑地把手悄悄伸到祖父鼻孔前,感受是否有气流从里面窜出来,确定有了,才又放心回到窗边,继续在窗纸的裂缝中,窥视着外面的世界。

祖父生活的房屋,是黏土筑就的,草房,一进两间,土墙上刨出几个龛窟,用来存放锅碗或者家里常用的器物。房屋上部是一层竹子编制而成的楼栅,将整个空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用来摆放床铺或者秋收后的粮食。楼栅缝隙大,上下两个空间通风流畅。刚刚收回来的玉米或麦子,水分重,需要烧上几天旺火,将其烘干,这样才不至于发霉,存放得更久一些。有时老鼠从楼栅上跑过,会带落一些玉米渣、灰尘等。滇东北的农村到处都是这样的民居,它的优势在于建设成本低,只要有地,有一副墙板(木质的模具)和几个木槌,三五个汉子几天便能建起一间土墙房。我们村有很多土墙房,都是我父亲背土盖起来的。这种房子冬暖夏凉,但也容易倒塌,新墙夯实后,需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直到它缩水,硬化,才开始在倾斜的屋顶上盖麦草。麦草必须层层压实,光滑而又整齐,才能将雨水一滴不漏地引到房檐下。如果筑墙时泥土水分过多,缩水后墙面就会豁开很大的裂口,蜘蛛在里面织网,老鼠在里面造窝,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墙圈里,彼此提防又似乎相安无事。

草房低矮,窗口又小,即便屋外天光大亮了,屋内仍然是暗沉沉的。每天都要等到日上三竿,祖父才从床上缓慢而又吃力地蹭起来,他慢吞吞地移到门后,将门栓取下来,我才能跑出去寻找我的小伙伴。祖父戴上旧式军帽,将枕边的衣服一件一件地挪到身上。他从衣服的里层摸出塑料袋,里面是些卷曲的烟叶。他将一片烟叶摊在手中,精心而又细致地将其抹平,再重新卷成柱状形,塞进烟斗里,从床铺下窸窸窣窣地扯出一根麦草,伸进炉洞中引火,然后对着烟嘴吧嗒吧嗒地嘬起来,时而伴随着几声强烈的咳嗽,他整个身体在烟雾的氤氲中因为痉挛而颤抖,像一辆陈旧的手扶拖拉机需要长久的震颤才能启动。而这辆手扶拖拉机离报废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甚至随时有可能在颠颠簸簸的行驶中戛然熄火。

在官抵坎,我们这支王姓属于外来人口,从家谱上看最早可以追溯到清道光年间,我的先祖们主要聚居在贵州境内,随着家族的繁衍和迁徙,他们向着云南方向蔓延直至最后尘埃落定于官抵坎。但我总对现存的家谱心存怀疑。原因是道光之前的家族史是一片空白,且谱中出现大量生卒年限不详的人物记载。小时候我也问过父亲,祖父那代人来到官抵坎的原因,他总也语焉不详,估计同样的问题他也问过祖父,而他得到的答案和他给我的估计如出一辙,都是云里雾里,含糊不清。倒是母亲心直口快,好几次不无尖刻地说道:“你爷爷就是个胆小的人,年轻时候怕被抓去当壮丁,一家人逃荒躲难来到这里。”

据家谱记载,祖父始入云南,落脚于滇黔交界上一个名叫大路垭口的地方。这地方又叫马鬃岭,它位于官抵坎后山梁子上,山高路陡,进可入滇,退可抵黔,常有强盗隐伏于此,杀人掠货。小时候我打猪草去过多次,每次被父母知道,他们都会神色慌张地把我叫到一边,警告我不能再上马鬃岭。马鬃岭现在仍然没有人烟居住,只见到处峭壁飞悬,灌木横生,可以想象数十年前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马鬃岭上,我的祖父携妻儿老母餐风露宿于这荒郊野地,过着饮毛茹血般的生活,内心是何等的落魄与荒凉。或许,他也曾在某个深夜,顶着满天星斗,彳亍于崖畔上,在明月的清辉中看千山静穆,连绵起伏,巴望着某一天能够回到人群中去。

我曾祖父的坟墓落定在一座名叫尖嘴岩的石山之顶上,也是滇黔交界上,多年前云贵两省划地界,那界碑就竖在我曾祖父的墓旁。每次清明节上坟,我们都要挥着镰刀,从密不透风的荆棘丛中开出一条路,才能来到曾祖父的墓前。我多次询问过长辈们,为何将人葬在如此险要的地方。他们说当年这一片人迹罕至,曾祖父辞世后无葬身之地,无奈只能向地主家借地,地主家看我祖父为人诚实憨厚,不想借地但又不好拒绝,于是让出这一块在他们眼中看来靠人力根本不能抵达的地方,后来祖父们几兄弟历经千辛万苦,才将曾祖父的棺木抬上山顶。如今我每次经过尖嘴岩,想到的并非是曾祖父死之不易,而是祖父那代人生之艰难。

我是稍大点后,才从母亲嘴里了解到一些祖父的事的。在生产队的时候,祖父是村公房里的保管员。秋收之后,她们妯娌几个捡回来遗落在麦田里的穗子,被祖父看见了都会逼着她们交去公房里。“你爷爷是一个忠诚的人,年轻时候帮人做长工,被土匪抓去用枪托毒打,也没有泄漏东家的藏身处”。这次我留意到,母亲换了一个词,把对我祖父的评价从“胆小”变为“忠诚”。其实,胆小和忠诚这两个词,对于那些曾经被生活狠狠蹂躏和践踏过的人来说,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父母常年上山务农,我被留下来和祖父一起做家务。我能做的无非就是拿着碎玻璃,陪祖父一起将土豆一枚枚刮皮。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那年代像官抵坎这样的穷乡僻壤,人们居然活得如此精致,吃个土豆还得刮皮?这是一项极其乏味的工作,刮一桶土豆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最开始我们的合作是愉快的,祖父边刮边给我唱歌,不厌其烦地摇头晃脑,他吐字不清,每次我都只能听清楚“孙中山先生”这几个字。时间久了,我觉得听他唱歌就和我刮土豆一样枯燥,便心生溜逃之意。趁其不备,我将碎玻璃一扔,朝着竹林里就是一趟。速度之快,可以超过祖父年迈的目光,每次都是我已跑进竹林了,他才发现,颤巍巍地站起来,朝我身后扔来一把扫帚,真是徒劳,扔出去的扫帚一次都没有打中我,完了他還得摇摇晃晃地去把扫帚捡回。而我竟然还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变换着各种鬼脸不停地挑衅。实在怒不可遏,他就叉着腰骂我“军犯儿”——这是他用来骂我的唯一的话,或许在他心里,触犯军规就是罪大恶极甚至罪该万死。那时我也不知道“军犯儿”是何意。每次他骂完后,总有几滴唾液挂在雪白的髭须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那时我们已经搬了新家,祖父每天来做了家务后,会在黄昏之前回到我们的老房子——那间黏土筑就的草房里,一个人剜空烟斗,重新装上烟叶吧嗒吧嗒吸起来。夜晚漆黑,他也舍不得点亮油灯,独自对着一炉烧得发红的炭火,将时间如青烟般一丝丝从烟嘴里吸走……

我祖父那代农民生如草芥,逆来顺受。这是命,他们认了,对于生,他们看得很轻,一辈子无论怎么困厄,只要能勉强活下去就行。但说到死,他们却很在意。或许他们相信还有来生,这辈子穷困潦倒也就算了,但来生还是想为自己争取一下,尽可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他们把死看成是下一次生的转机。祖父母早就逼着他的三个儿子(原本四个,早夭了一个)为其制备棺材。为此,我父亲兄弟几个还伤了和气,原因是我父亲手短,拿不出钱,平时饭饱尚不可期,哪有余钱买剩米,更何况是棺材这种奢侈的东西。

那棺材最终还是买回来了,摆放在老房子楼栅上。为了防潮,刻意将棺材摆放在我和祖父的床顶正对着的位置,这个位置离炉火近。以前我躺在床上,从楼栅的缝隙里,还能看到房梁上明晃晃的月光。可自从在我头顶搁上棺材后,那里就黑乎乎一团,隔在我和光明之间。

直到几年后的一天,我放学回来,看到许多细碎的光斑,晃荡在祖父的床上。迟疑片刻后我突然醒悟过来,拔腿朝大伯家堂屋冲去,那棺材已移往这里,重新刷上了一层漆,油亮亮的,像一团固化的夜色,悬浮的白昼中,那棺椁上映出我瘦小而又扭曲的身影——一块反动的光,想要从黑暗中闯出来。祖父躺在棺材里,这一次,他没有再打鼾,安静得像一片褶皱的烟叶,被卷进时间的烟斗里,等待着成为灰烬。

时维甲戌年八月二十九日,祖父辞世,享年八十三岁。

印象中,自祖父辞世后,老房子就空起来了,每年只是用来堆放秋收后的玉米秸秆或者麦草,又或者雨季猪圈漏雨厉害,父亲把猪牛撵进屋里来躲雨。直到我上大学后,有一次母亲给我来电话,告知老房子被村里小孩玩火烧毁了,徒留一个墙圈。老家有很多老房子,无论怎么破旧,有人住的时候,那人间烟火味似乎能幻化为一种精神力量,支撑着它矗立在寒风苦雨中。而一旦人去楼空,很快就会颓败直至坍塌,成为废墟。几个月前,我回了一趟官抵坎,特意去看看老房子——仅剩几堵残墙,里面长满了绿油油的荨麻和蒿草。而此时我的祖父,已在坟墓中睡去二十多年,他坟头上的杂草,与老房子里面的荨麻和蒿草,有着同等的高度。

“只有死过人的地方才能称为故乡”。感谢老房子,是它用那几堵破墙,结束了我们家几代人居无定所的生活;感谢祖父,是他用自己的死,结束了一个家族的流浪。

责任编辑 郭晓琦

猜你喜欢
曾祖父老房子柿子
一间老房子
秋落柿子红(油画)
有一种感觉叫不舍
痕迹
凝眸深处
捡柿子
来自柿子的烦恼
自己熟的柿子
老房子
黑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