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角下的“over”一词多义探析

2019-12-02 02:31梁萍
科技视界 2019年32期
关键词:一词多义概念隐喻

梁萍

【摘 要】人的基本认知从空间域开始,进而延伸至抽象的思维领域。概念隐喻式是理解抽象事物的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借助概念隐喻中的意象图式路径隐喻来分析“over”的原型意义及其在空间域的引申义,并详细阐述了“over”从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映射过程。了解“over”的原型意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一词多义;概念隐喻;空间域

中图分类号: H3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2-01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2.089

0 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英语介词尤为突出,其中的典型代表词是“over”,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上其语义有十余项,词义的不确定性无疑为英语学习者增添了不少麻烦。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介词“over”,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学者纷纷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国外代表学者有Lakoff(1987),Kreitzer(1997),Tyler和Evans(2003)。Tyler和Evans提出的“原则性多义网络”理论在研究领域影响最为深远。国内的研究者也陆续对“over”展开了各种研究。如黄月华[7]和白解红(2006)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观点。李丹丹(2015)、张文才(2015)从原型范畴理论视角研究“over”。尽管有部分研究者借助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来阐述“over”的一词多义,如武玲(2013)、刘素勤(2014)等,但用意象图式路径隐喻来讨论“over”的一词多义研究还较少。

本文试图借助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意象图式路径隐喻来探讨“over”,阐述路径隐喻中的射体、界标、路径的凸显变化导致“over”的原型意义发生偏离,造成一词多义。同时,利用概念隐喻阐述“over”从空间域向抽象域的隐喻映射导致的一词多义。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over”的诸多义项和原型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减轻他们的记忆负担。

1 over的空间意义认知分析

1.1 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也就是概念隐喻)是人类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它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隐喻的认知机制是跨域映射,两个来自不同领域的事物,由于具有结构上的相似性,思维就会产生从具体有形的源域向抽象无形的目标域的映射。“概念隐喻中的概念域间之所以能发生映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意象或意象图式,始源域中的概念要映射到目的域上,其内在结构必须与目的域相吻合,即遵守Lakoff(1993) 提出的“‘守恒原则”。(1)

Johnson于1987出版的《心中之身》书中首次提出意象图式概念,之后,Lakoff将意象图式定义为:“相对简单的、在我们日常身体体验中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路径、连接、动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上-下、前-后、部分-整体、中心-边缘”(2)。Langacker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射体、界标和路径三部分组成。“意象图式一般可定义为空间关系和空间运动的动态模拟再现。”(3)

1.2 “over”的原型意义及空间引申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语义具有可分析性,各义项之间不是任意孤立排列的,而是在其核心意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它们与原型意义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多义网络。意向图式中的路径隐喻能很好地说明“over”的原型意义与其引申义之间的关联和发展。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中介词“over”的基本义项释义是:“在或向(某人/某物)的上方,但不接触”(4)(above or higher than something,without touching it) 。over的原型意义表示在空间概念中射体位于路标上方”。

例如:The lamp hung over the table.

此句中的射体是The lamp(灯),界标是the table(桌子)。动词hung(悬挂)表明射体和界标之间是静止的垂直状态,两者不接触,“over”的原型意义表示的是射体到界标垂直路径的静止状态。

“意象图式既可表示射体与界标之间的静态关系, 也可表示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5)这说明,射体与界标之间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状态的变化势必造成语义的变化。以下以《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为依据分析基于“over”原型意义上的引申义。

1)“over”表示射体到界标的运动过程。

例如:He put the newspaper over his face.

此句中的射體是newspaper(报纸),界标是his face(他的脸)。动词put(摆放)表明射体和界标之间是垂直方向的动态过程。状态的改变致使“over”的路径发生了变化,从垂直不接触的静态变为垂直接触的动态,意思从“在--上方”引申为“盖上,覆盖”。

射体到界标的路径既包括垂直方向的,也包括水平方向的过程。

例如:The bird is flying over the city.

此句中的射体(小鸟)在界标(城市)上空飞翔,显然,这是表示射体与界标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过程,射体与界标不接触,界标不会对射体的运动造成影响,意思变为“在--上方穿过”。

射体与界标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过程中,也会产生接触的情况。

例如:The little girl went over the hill on her own.

此句中的射体(小女孩)独自翻过了界标(山)。射体与界标接触,动词went 表示这是射体在水平方向朝界标的运动过程。

再如:The thief jumped over the fence and fled.

此句中的射体(小偷),跳过了界标(篱笆)。显而易见,这句的“over”也是表示射体与界标在水平方向的运动过程,但是射体与界标不接触。总之,不管射体与界标接触与否,只要是水平方向上界标对射体的运动造成了障碍,“over”都可引申为 “从一边到另一边,尤指先往上再后下”。

2)“over”表示射体到界标的运动结果。

例如:He lives over the street.

此句的意思是他住在街道的那一边。说话者很有可能住在街道的这头,因此把他看作射体,界标是街道,“over”表示的是射体在水平方向被投射到界标的运动结果。原义被引申为“在--那边”。

3)“over”表示射体朝界标移动的路径。

例如:They travelled over Europe.

此句强调的不是射体(他们)到界标(欧洲)游玩的动作,也不是强调到他们到达欧洲的结果,而是表示他们到欧洲之间的路径,“over”引申为“遍及,处处”。

2 “over”的概念隐喻分析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是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两个概念的映射。空间是人类认知物质世界最根本的经验之一。在心理相似性和习惯经验的基础上,“over”可从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更抽象的目的域,如时间认知域,数量认知域、社会认知域、通讯认知域、情绪认知域、话题认知域、身体知觉认知域、因果认知域,形成很多概念隐喻,产生了over的其他引申意义。

1)“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时间认知域,可引申为“在---期间”的意思。

时间本是个抽象的概念,当人们把空间轴线上的从起点到终点的移动路径投射到时间轴线上,那么时间的流逝也就有了起点和终点。如:

They discussed the topic over lunch.

这句话中的“over lunch”被概念隐喻化为空间认知域的距离,可以度量,从吃中饭开始到吃中饭结束,“over”表示的是路径,投射到时间域,可理解为“在吃中饭的期间”。

2)“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数量认知域,就产生了“多于”的意思。

人们在日常经验中体会到,河水水平面升高,高于堤岸时,水会溢出堤岸。因此,over从空间域“高于”向数量域的转换时,over就被引申为“多于”的意思。

例如:There are over 40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

Your page is over the page limit.

3)“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社会认知域,就产生了“控制”的意思。

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概念是:在战斗中,失败的一方往往被打倒在地,获胜的一方总是处于被打败或被擒获方的上方,这种空间认知域被投射到社会认知域,引申为“控制”。

例如:He ruled over a large kingdom.

I don't want to anyone over me, telling me what to do.

4)“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通讯认知域,可引申为“通过,使用”的意思。

當人们使用通讯工具时,比如电话,声音从说话人这头传到听话人那头;或发邮件时,邮件从自己邮箱这头发送到别人的邮箱那头,都和空间认知域的从一边到另一半的运动路径有相似的结构,因此“over”从空间域投射到通讯域,就产生了通过的意思。

例如:They heard the terrible news over the radio.

I dont want to say it over the telephone.

5)“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情绪认知域,可引申为“偏爱”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在--上面,高于”表述积极正面的概念,而“在--下面,低于”表述消极负面的概念。高个子的人比矮个子的人受欢迎,人们建造房子时,愿意占据地势高的位置。从空间域向情绪认知域发生投射时,“Over”就从“高于”引申为 “更喜欢,偏爱”。

例如:I like Beethoven over Mozart.

I would prefer tea over coffee.

6)“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话题认知域,可引申为“关于,涉及”的意思。

大家在日常会话或激烈讨论时,正在被讨论的话题处于制高点,压倒了其他话题。显而易见,这是“Over”在空间域的意义”被投射到话题域,引申为““关于,涉及”。

例如: They had an argument over the war.

7)“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身体和知觉认知域,可引申为“克服困难或战胜疾病”的意思。

我们从起点向终点的移动过程中,如果途中有凸起的障碍物,比如山川或篱笆,则会增添路途的困难。同样,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也会碰到障碍,如疾病,困难等。因此,“over”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表示身体认知域,引申为“克服,战胜”。

例如:The old man got over the illness.

这里的疾病illness被隐喻成空间域上的障碍,“got over the illness”翻越了疾病,也就是战胜了疾病。

8)“Over”的空间认知域投射到因果认知域,可引申为“因为”的意思。

在阐述观点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习惯用演绎手段,先陈述观点,然后对观点进行详细地推理论证。所以不难理解先讲结果,再讲原因的现象。原因在上,结果在下。“over”从空间域的“高于--”投射到因果认知域,意义被引申成“因为”。

例如:She burst into tears over the news.

3 结语

一词多义就是人们把一个词的原型意义,通过隐喻的手段,投射到其他领域,使其意义延伸的过程。通过以上的路径隐喻语义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over”词义从原型意义逐步演变到引申义,从具体的空间域到抽象域的隐喻性映射。由于篇幅的限制,文中未能探讨“over”作为副词的用法,在这一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钱丽.探析英语介词IN的概念隐喻功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年12月第20卷第6期.

[2]刘素勤.意象图式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介词教学策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1月 第36卷 第6期.

[3]李丹丹.从原型范畴理论看双解词典的义项排序[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1月 第31卷 第11期.

[4]吴白音那.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介词教学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第25 卷 第11期.

[5]伍玲.空间介词的意象图式及隐喻研究[J].开封教育学 院学报,2013年12月 第33卷 第8期.

猜你喜欢
一词多义概念隐喻
中美政治演讲中隐喻对比分析
汉语证券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