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9-12-02 05:05欧阳芳
北方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自贸区会计专业

欧阳芳

摘要:我国提出加快建设高标准自贸区的战略,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苏州三所高职院校利用地缘优势,围绕自贸区建设,以会计专业为例,从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实训体系、学分互认制度等方面进行合作培育、交叉培养的探索,构建了“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了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提升了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自贸区;会计专业;农工商游学制

中图分类号:C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10-0138-03

地方高職院校承担着服务地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如何科学地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利用高校间的优势资源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地方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1]

一、自贸区会计人才需求规格的特殊性

201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指出面向全球进一步提高自贸区建设质量,加速建成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率先融入全球产业链。我国自贸区建设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人才供给明显不足。作为境内关外的自贸区,其人才规格要求既不同于国际化人才,更有别于本土化人才,归属于本土国际化人才,[2]其会计人才规格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复合性

自贸区进出口业务范围较广,区内一个中小企业的主营业务也往往呈现多元化特征,其经营对象可能涉及不同大类不同属性商品的进出口及相关国际商贸服务等,经营范围可能包括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有形市场到无形市场。会计业务面临行业纵向交叉的复杂性,要求会计人才具备开展工业、农业、商贸等不同行业产业的财税一体化能力的复合性特点。[3]

(二)专业性

自贸区会计人才需熟悉国内国际会计事务规则,合法合规开展自贸区会计业务,能够提供高效具有成本优势的自贸区财税优化方案,反映在会计事务处理上,须了解一定的国际流通条例和贸易规则,了解国际采购、运输、仓储、通关等一系列供应链节点上费用产生的原因与特征,从财税的视角提出问题,推动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与持续改进,需要较高的会计素养。

(三)国际性

国际化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交流能力是自贸区人才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会计熟悉国际会计政策与惯例,遵守国际会计准则,是开展自贸区会计业务的基础。此外,会计人才亦面临严格的国际财务审核,如美国对上市公司进行的Sarbanes-Oxley Act(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审核。[3]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较强的专业外语能力与全球化的创新思维也是会计人才的规格要求之一。

二、 “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探索

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 1993)针对自贸区建设率先在马尔默大学开展了“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提出“具备跨领域专业知识与技能”是自贸区人才的主要特征。[3]自贸区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一所院校的教学资源,难以保障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苏州国际教育园方圆30公里以内,涵盖工业、农业、商业等在内的9所高职院校,为实施游学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地方对接自贸区、地方建设自贸区的人才培养进行探索,以会计专业为试点,整合三校的优势教学资源,在自贸区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方案、实训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内容,探索校校联盟、合作共育的“农工商游学制”新范式。新范式包括建立“三三联动”的组织运行体系,即游学院校的教学负责人组建“农工商游学委员会”为第一层次,校游学工作组、校企合作中心和自贸区工作站为第二层次,行政管理部、教学知识部等为第三层次的三个层面,如图1所示。

通过三个层面的职能互动、层次互动、各方联动的管理体系,落实游学课程,推进合作进程。

(二)“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1.以服务自贸区高质量建设为核心,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自贸区的业务范围很广,主要围绕工业品、农产品等商品进行自由贸易以增加其附加值。会计人才不仅要熟悉工业品、农产品等基本的会计业务特点,还需了解自由贸易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清单管制、人民币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领域的新规可能带来财税方面的机遇与挑战。[2]游学院校集中对自贸区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调研对象涉及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格的财会基层主管,和企业财会人员一起共同研究,参照国内国际会计标准以及未来发展动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国际化视野,遵守国内国际会计准则,掌握行业企业的财税特点,面向出纳、会计、审计岗位能够运用信息化技术处理会计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自贸区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分析梳理自贸区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将其转化成会计教学项目,建立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及配套的实训基地。

2.以职业技能技术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依据自贸区的人才需求规格,以职业技能和产业技术为导向进行。游学院校与自贸区财务人员、课程专家一起对相关岗位职业能力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梳理、归纳,形成一个平台、四大模块融合的MELT课程体系,约150学分。一个平台指自贸区产教融合平台,四大模块指管理类课程模块(M)、电子信息系统课程模块(E)、语言类课程模块(L)、技术课程模块(T)。游学的课程安排主要体现在T模块,如 《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财税一体化实训》、《财贸创业案例分析》等,如表1所示。

涉及游学的课程基本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游学院校对各自承担的游学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集中优势资源进行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此外,游学院校按照自贸区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依照“结合”、“整合”、“融合”方式调整课程,如将财务管理与专业英语结合成国际化课程《Financial Management》,实行双语教学;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成《产品成本核算与分析》,较好优化了课程结构。

3.以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为核心,建设实训教学体系

围绕课程体系展开的游学实训基地建设包含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二方面。校内游学实训基地主要以苏州经贸的VBSE(虚拟商业社會环节)财务综合实训室为主,该实训室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其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等都在国内领先。苏州工业的会计信息化操作实训室作为另一个游学实训室,通过信息传输将自贸区紧密型合作企业财税工作现场与企业专家一起搬进课堂,学生与企业专家进行视频教学互动。校外实训基地则以自贸区企业为主,建成三级企业学院及相应的培养机制,企校联合制定综合技能实训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都发生较大变革,游学院校与企业联合筹建的会计信息管理模式创新体验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具备AR/VR技术的全沉浸式会计体验平台,以一种严谨、开放、灵动的教学模式将国际先进技术、商业模式等融入会计实践教学。

4.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前提,建立游学学分互认管理机制

学分互认是指“在学分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高校间实现相互换算与认可”。当前由于不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学分计量方法等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的学分转化制度。游学院校借鉴“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简称ECTS),该系统涵盖欧洲经济区域内近30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的学分互认管理,选取相关公共课程,通过对学时、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效果等的标准规定与统一考核、统一计量学分,实现不同院校间的学分、学位互认。[5]游学院校联合制定学分互认制度,首先统一游学课程的编码,并列入各自人才培养方案;其次严格规范课程标准,包括对教材选定、教案实施、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内容共同审定。课程实施过程中以督导推门听课、游学学生公开评估等方式进行即时监督与反馈,确保游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评估

开展游学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首先要确定评估标准,围绕自贸区会计人才面向不同行业产业所要求的出纳、会计核算、财税管理和会计监督四个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全面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指标设计。从教学质量评估大类如知识能力、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建立分层、分类、动态的评估程序和标准;其次要确定评估方法,做好各项绩效指标的赋值与权重,及评估模型的选择;最后是建立游学学生信息反馈系统,加强学生信息的收集整理,并即时将结果反馈给游学过程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是评估的根本目的。游学院校建立“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过程与结果”三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加大对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深度与广度 ,统一开展自贸区会计人才需求的专业技能测试,如自贸区财税一体化测试、ERP财务管理认证、助理会计师等;以及标准化测试,如英语口语、计算机等级测试等。

三、“农工商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自贸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领头羊,其会计人才的培养亦需要突破传统模式。这种“跨思维界”“跨知识界”“跨组织界”的游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高校间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构建自贸区背景下会计专业文化。自贸区内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贸易伙伴,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意识形态也迥然各异,在深入把握自身主体文化的同时,会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开展多种类型、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融合活动,充分认识和理解自贸区内贸易伙伴的多元客体文化,开设他国文化职业的人文通识课程。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对话沟通交流平台,构建互动协同合作机制,为会计专业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与实践基础。

二是要加强会计专业企业服务能力。自贸区的成立吸引大量中小企业进驻,需要大批既熟悉不同行业产业的会计特点,又掌握国际会计规则的会计人才进行区内代理记账、所得税核算清缴、年表审计等事务,部分企业要求会计人员进一步承担自贸区出口退税、账册核销等职责。会计人才培养应该充分把握这个契机,师生积极加强与入驻企业的业务合作。游学制模式下的会计人才规模较大,通过“识岗”“习岗”“顶岗”的不同组织形式,能够实现区内企业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各种诉求。

三是要重视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的植入。制度创新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与之相应的会计人才培养,也应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游学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嵌入课程体系,按学期依次开展《创新思维》《财务创业案例分析》等课程教学,单门课程设置在16-32课时不等,由创新创业课程专家或自贸区企业专家以公共讲座方式进行,获得较好的成效。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延伸化与具体化的表现,尤其对自贸区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只有结合其特殊的经济社会环境,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充分融合,才能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7]

四是要建立会计专业教学质量诊改体系。实施“农工商游学制”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相关会计教学环节的流程再造及教学资源的重组调配。持续的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有效实施游学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8]成立专门的质量保障中心,应用平衡积分卡等科学管理工具全面梳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相应的“质量计划、质量执行、质量控制、质量提升”的常态化内部诊改体系,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诊断,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整改。

参考文献:

[1] 刘 冬.以区域经济社会需要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25-28.

[2] 袁志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3-29.

[3] 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111-115.

[4] 徐同文,房保俊.探索本土国际化机制 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1-14.

[5] 王 平.现代“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13(14):38-41.

[6] 黄 培.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4(10):36-37.

[7] 李 彬.区域经济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7(8):42-46.

[8] 叶飞帆.学分制实现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2015(6):106-111.

[责任编辑:马 欣]

猜你喜欢
自贸区会计专业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探索
天津自贸区辐射效应研究
自贸区谈判背景下中日韩经贸合作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