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9-12-02 11:26钟雪枚揭海英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14期
关键词:运动障碍外伤颅脑

钟雪枚 揭海英

( 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 , 广东 东莞 523325 )

颅脑外伤多因外界暴力直接作用在头部所造成的损伤,比较常见的颅脑外伤有头皮裂伤、头皮血肿、颅内血肿、颅骨骨折等;手术是临床治疗颅脑外伤的主要手段,此种治疗手段虽具一定治疗疗效,但术后患者极易遗留运动障碍,最终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1]。早期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服务模式,将其运用到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中,不仅能够弥补常规护理的不足之处,而且还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进而最大限度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的康复[2]。本文主要对比研究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36例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中开展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36例,选取时间段为2015年1月-2017年12月;根据不同护理方法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均18例。对照组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为27-59岁,均值(41.16±2.51)岁;本组施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为28-58岁,均值(40.97±1.47)岁;本组联合施予早期康复护理。2组性别比、年龄比等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可深入研究。纳入标准:本次研究均符合颅脑外伤相关诊断标准,且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所选研究对象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为脑损伤改变。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且与患者家属签署本院知情同意书;所选研究对象均为中型颅脑外伤后2周以上-4周以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且均存在运动障碍;无合并其他部位严重复合伤者。排除标准:本次研究对象均排除伴有精神障碍或老年痴呆者,排除其他脏器致意识障碍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肺肾等疾病者,排除皮肤感染患者,排除中途退出或病情恶化者。

2 护理方法:对照组施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药物指导、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观察组施予早期康复护理,包括:(1)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早给予患者体位训练,训练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平卧再慢慢过渡到半卧位、坐位;最后是立位和行走训练。每个体位训练的时间应控制在1小时左右;一旦训练过程中,有明显不适,须回到最初的平卧位,待不适感消失以后再继续训练。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体位下都要确保肢体的功能位。(2)饮食护理。早期评估患者吞咽功能,做好饮食指导,对于有吞咽障碍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做好个体化的吞咽训练,迟早让患者恢复经口进食能力。(3)日常生活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做自己尽所能及的事,如洗脸、洗手、梳头、脱衣、穿衣等训练,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还应密切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有焦躁、绝望等不良心理情绪的患者,应适时给予其心理指导,举例说一些成功病例,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使患者得到家庭鼓励与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心,确保训练的质量和效果。(4)肢体被动训练。术后48小时-2周以内,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训练、按摩等;其中,①被动训练包括:上肢肩关节的外旋、外展运动,下肢髋关节的内外旋训练,前臂的后旋训练、膝关节的屈伸训练、踝关节的背屈训练等等;训练的原则应遵循“先健侧、后患侧,先近端再远端”;每天训练3-4次。②上肢训练时,训练患者将患侧手背接触腰部,训练肩前屈90°,使得伸直上肢前举平,在伸肘情况下完成前臂旋前与旋后训练;肩外展90°,肘度伸直,实施旋前与旋后训练。下肢训练时,取坐位屈膝90°,脚向后滑行及足跟接地时足背屈,站立位进行伸髋下屈膝训练,并进行伸膝患足背屈训练。③鼓励患者主动对偏瘫肢体的训练,如肌肉收缩、舒张运动;也可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肢体运动,肯定患者取得的进步,增强信心。④按摩:对患者肢体进行按摩,每天按摩2次,每次30分钟;按摩的手法应从慢到快、从轻到重[3]。

3 效果评定:(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2组护理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评分越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对2组护理前、后患者上下肢体功能进行评分,其中:上肢功能总分为66分、下肢功能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患者运动功能越高[4]。(3)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护理前后患者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评定,评分越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采用本院自行设计拟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统计2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总分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一般。

5 结果

5.1 2组NIHSS评分、BI指数对比:护理前,2组患者NIHSS评分、BI指数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2组NIHSS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下降、BI指数较护理前明显上升(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指数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NIHSS评分、BI指数对比分)

5.2 2组上、下肢FMA评分对比:护理前,2组上、下肢FMA评分对比无统计意义(P>0.05);护理后,2组上、下肢FMA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护理后的上、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上、下肢FMA评分对比分)

5.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讨 论

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继发性的脑组织损伤,进而引发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而运动障碍又会影响到治疗疗效和预后[5]。加之,颅脑外伤后运动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很难自行恢复,因此,选择一种切实有效的护理方案,对于改善患者机体代偿机能、提升患者生存的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护理方案多是在颅脑外伤运动障碍患者病情基本稳定下来后方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这样一来,不仅错失了最佳康复的时机,而且康复的效果也不太理想。

早期康复护理主要是从发病后便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和训练,即:从最初的体位护理循序渐进到自主运动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尽早促进患者机体血液的循环,预防肌肉的萎缩以及足内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6]。此外,早期康复护理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神经轴突突触的建立,进而改善机体代偿功能,改善各功能障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其护理后的NIHSS评分、BI指数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上、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7%(P<0.05),与陈灿中等[7]研究结果基本接近;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应用到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中的效果确切,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中开展早期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的恢复,而且还能够提升患者生活的质量,改善护患关系,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运动障碍外伤颅脑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运动障碍临床分析☆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伴随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
康复治疗对早期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