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 霍力为 王广伟
( 广州市正骨医院急诊科 , 广东 广州 510045 )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于桡骨远端2-3cm范围。由于松质骨和密质骨在该部位交接,易在外力冲击下引起桡腕关节以及下尺桡关节部位严重损伤。目前临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较多,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石膏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等,可能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近年来,中医正骨手法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疗方面,可使用成熟的正骨手法进行骨折复位处理[2]。广州市正骨医院的黄氏正骨、理伤疗法的历史悠久,在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处理中具有令人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分析了黄氏正骨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PRWE评分、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关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标准;经 X 线检查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入院至受伤时间3小时以内,并且未做特殊治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陈旧性、开放性、病理性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内科疾病;精神病患者、神经损伤、骨筋膜间室综合征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34-65岁,平均(46.55±9.98)岁;原因:跌倒摔伤导致23例,车祸导致10例,其他原因7例。观察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34-65岁,平均(46.61±10.02)岁;原因:跌倒摔伤导致25例,车祸导致9例,其他原因8例。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及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均衡性(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4周后拆除石膏,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患者取仰卧位,结合照片徒手牵引患肢复位至正常解剖长度,通过中医触摸、拔伸、捺正、反折、回旋、折顶、分骨、推拿等手法复位移位的小骨块,至桡骨轴向长度无短缩,掌倾角 10°-15°,尺倾角 20°-25°。采用自制的杉树皮夹板固定并复查照片,掌背侧板与前臂等宽,背侧板长于掌侧板,桡侧长于尺侧。布带捆扎夹板。注意观察患肢末梢感觉和血运情况,适时调整夹板松紧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固定4-6周。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VAS评分改善情况、临床疗效、维生素D3(VD3)、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力学指标水平情况。采用视觉模拟(VAS)评分对患者治疗15天、30天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低表示疼痛越轻。采用PRWE腕关节评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疼痛的发生、特殊活动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3方面,优 :0-10分;良:11-20分;可:21-35分;差:35分以上。优良率=(优+良)/例数×100%。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预后指标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腕关节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预后指标情况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5.2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5天、30天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情况比较分)
注:组间比较,*P<0.05。
5.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D3、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2组患者治疗后VD3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VD3、IL-6、TNF-α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VD3、IL-6、TNF-α水平变化情况
注: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P<0.05。
5.4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优30(71.43)例,良7(16.67)例,可3(7.14)例,差2(4.76)例,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8.1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注:组间比较,*P<0.05。
5.5 2组患者治疗后力学指标水平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动力、位移、时间及做功等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治疗后力学指标水平比较
注:组间比较,*P<0.05。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多累及腕关节,严重者可导致下桡尺分离,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继发性损伤[4]。如治疗不当易导致畸形愈合、腕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5]。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虽然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的内固定效果,但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手术费用也比较昂贵[6]。桡骨远端骨折属于肢体浅表部位骨折,闭合复位联合外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手段[7]。
中医正骨的应用历史悠久,在创伤骨科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其本质是逆损伤、恢复诸筋束骨[8]。中医正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是通过正骨手法处理骨折断端,行闭合复位。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将其引入中医正骨疗法中,通过术前X线结果的指导,可进一步保证复位效果[9]。复位后再行夹板外固定,实现外固定效果,达到全面、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目的[10]。黄氏正骨手法是我院中医骨科的特色,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骨折损伤机制、骨折类型及全身情况,采取辩证分步骨折复位法。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后腕关节周围肌群收缩,桡骨轴向发生短缩移位[11],黄氏正骨手法首先通过触摸法判断骨折类型和损伤程度,再根据具体情况行拔伸法反向牵引损伤部位的软组织,以对抗收缩的肌群对骨折块的牵拉作用,进而恢复桡骨轴向长度。然后通过捺正、反折、回旋、折顶、分骨、推拿等手法复位移位的小骨块,以达到良好的整体复位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多为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在剧烈疼痛刺激下易诱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因此正骨过程需在局部麻醉状态下实施[12]。由于骨折端受到腕关节周围肌腱、筋膜等软组织的牵拉,易发生再次错位。因此在确认复位满意后还需进行外固定以恢复骨折块之间的接触,促进骨折愈合[13-14]。本院自制的小夹板取自多年生长的杉树皮,粗加工成统一规格的半成品备用,临用时根据患者的体型、骨折部位精加工成合适大小的夹板,具有质轻、透气、柔韧性好的优点。同时可透过X线,不影响复查。本研究发现,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者腕关节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者,治疗15天、30天时疼痛程度评分低于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减轻患者骨折处疼痛、肿胀症状,并促进骨折愈合,大大缩短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治疗费用也更少。VD3可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IL-6、TNF-α是人体中的促炎症细胞因子,机体遭受创伤后IL-6、TNF-α水平上升。本研究中2组患者治疗后VD3水平较治疗前上升,IL-6、TNF-α水平较治疗前下降,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者治疗后VD3、IL-6、TNF-α水平均优于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者。这一结果充分证实,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骨折愈合,具有更好的疗效。本研究还采用PRWE腕关节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者PRWE评分优良率高于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者。这一结果提示,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这是由于黄氏正骨手法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效果,同时采用杉树皮夹板进行外固定,有效保障了骨折断端的连接,促进骨痂形成[15]。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还探讨了黄氏正骨手法与生物力学做功的关系,发现采用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者动力、位移、时间及做功等力学指标优于采用传统牵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治疗者。腕关节的稳定主要依靠自身生物能的维持,黄氏正骨手法通过中医触摸、拔伸、捺正、反折、回旋、折顶、分骨、推拿等手法使骨折端复位,产生的反向生物能足以对抗自身的生物能,因此可更好的完成复位。
综上所述,黄氏正骨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助于患者各项症状改善,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