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红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脑卒中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发病率为0.3%-1.0%,且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致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致残率仍高达70%-80%,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1]。本文对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92例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策略分析,并深入研究和探讨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自2016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92例,男性122例,女性70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年龄(62.5±3.36)岁,其中120例脑梗死,72例脑出血。采取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6例,观察组:男性62例,女性34例,年龄45岁-76岁,平均年龄(62.7±3.27)岁,其中58例脑梗死,38例脑出血;对照组:男性60例,女性36例,年龄43岁-77岁,平均年龄(61.9±3.45)岁,其中62例脑梗死,34例脑出血。运用整理和分析统计学手段,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 方法
2.1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物理治疗、基础护理等。
2.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康复护理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侧主动活动和病侧被动活动。(1)体位指导:①仰卧位。患者将患肢上抬,上臂外旋,手指分开,掌心向上,上肢、臀下放软枕。②健侧卧位。躯干垂直,头部端正,肘和腕部伸展,上肢置于胸前枕头上,患腿屈曲向前,放在另一支撑枕上,髋、膝自然放置。③患侧卧位。头后放枕头支撑,保持躯干稍稍后仰,患臂置于前伸位,外旋手指拉开,掌心朝上。健腿屈曲向前,下面垫枕头支撑,患腿在后微屈。(2)功能锻炼:①被动训练。护理人员需在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时对其患肢及其关节进行按摩和被动活动,如:床上桥式运动、坐位中心转移训练等,每次30分钟,1天2次。②主动训练。待患者病情好转,护理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以锻炼患肢的肌力恢复,如,步行训练可由平衡杆到辅助手杖再到独立步行,训练强度和时间依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保证每天3次。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相对精细的动作,训练患者的手和四肢的协调能力,如梳头、入厕、进餐等,每次30分钟,1天3次。④心理干预。由于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肢体功能障碍极易导致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的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治疗,严重的还会直接导致死亡,所以,护理人员需随时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增强患者恢复健康的决心,积极配合治疗。
3 结果判定:(1)所有患者均采取Brunnstrom6期评定量表[2]评定患者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2)所有患者均采取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3]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满分100分,轻度功能障碍>60分,40分≤中度功能障碍≤6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3)所有患者均采取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量表[4]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5 结果:选取的192例脑卒中患者经过分组比较,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康复护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肢体肌力恢复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上、下肢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比较
有研究显示[5],在人体丰富的中枢神经发育过程中,存在很多机体处于病理情况下可代偿的通道,当高级中枢神经受损时,患者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训练的方式使这些通道起到代偿的作用,但是这个过程是连续的、长期的,所以及时的康复护理训练极为重要,它可以使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促进患者肢体主动运动,避免出现肌肉萎缩。通过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可以增强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保证患者正常的关节活动,避免血液循环不畅,促使神经系统功能重组[6-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在192例脑卒中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康复护理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在出院时肢体肌力恢复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仅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这充分证明了康复护理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肌力恢复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训练可提高患者上、下肢肌力评分,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