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铮
( 东莞市沙田医院 , 广东 东莞 523980 )
腰椎间盘突出症,即患者腰椎间盘处存在纤维环破裂的情况,导致髓核突出给神经造成压迫而形成的一种疾病,患者临床表现多以腰腿疼痛为主。目前,该病症临床治疗的方案主要为手术治疗,但传统的开放手术对患者机体侵害性较大,患者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且存在罹患多种并发症的风险[1]。随着脊柱外科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逐渐实现微创化,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2]。本次为进一步验证该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MRI以及CT检查确诊为轻度钙化/非钙化椎间盘突出,不存在椎管狭窄情况;单侧下肢存在神经根性疼痛;影像学检查不存在节段性腰椎不稳情况;非手术治疗>30天,但临床症状未缓解;排除标准:腰椎肿瘤、腰椎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椎间隙极度狭窄、心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急性感染性疾病等。35例患者中有21例为男性,14例为女性,年龄介于26岁-66岁之间,平均为(42.65±11.43)岁;病程介于30天-5年之间,其中有20例患者的病灶为L4-5,15例患者的病灶为L5-S1。
2 方法:取患者屈膝健侧卧位,以侧位透视、C形臂前后位对患者的椎间病变进行定位,在患者体表上对穿刺点、进针方向进行准确标记。取右美托咪定、1%浓度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行静脉泵入局部浸润麻醉,取穿刺针,进针后至患者椎间盘病变节段后停止,将导丝取出,按照1:9的比例配置亚甲蓝、安射力的混合剂,取2ml左右注射于患者的椎间盘病变节段,以此明确椎间纤维环的撕裂情况。以穿刺针将导丝置入,然后取出穿刺针,以导丝为走行,在患者肌肤上作0.6cm左右的纵向切口,基于X形臂X线机的引导,参考穿刺针走行,将扩张套管逐级置入,取环锯对椎间孔进行有效扩张,然后取30°工作套筒置入,经X线检查,确保置入位置准确,即位于椎间盘平面的椎弓根连线点,取活检钳、抓钳等工作,将患者病灶处的松散组织、碎片逐步摘除。借助内镜观察,受压迫神经根松弛之后,将工作套筒窗口旋转,对神经根加以保护,以椎间盘为开口朝向,然后将患者椎间内组织全部摘除,保证神经根充分减压之后,将患者患肢支腿抬高70°,若患者不存在疼痛感,射频止血,并将纤维环撕裂处封闭,常规缝合创口。术后对患者行常规脱水,激素治疗2天。术后第2天,要求患者佩戴腰围,然后指导患者下床活动,帮助患者掌握正确的腰背功能锻炼方法,告知患者8周内禁止活动剧烈,禁止摘下腰围[3-4]。
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分析35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同时参考改良后的Mcanab标准对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进行判定[5]。
5 结果
5.1 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对比: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以及ODI指数与治疗前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组间差异较为明显,即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详情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对比
5.2 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并发症情况:以改良后的Macnab标准为参考,对35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显示,有16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显著,占比为45.71%;有14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有效,占比为40.00%;有5例患者治疗效果为无效,占比为19.29%;治疗有效率为85.71%(30例)。对比35例患者术前、术后的MRI检查结果发现,压迫神经根的组织摘除较为彻底,即神经减压充分。有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导丝断裂情况,经透视镜指导将患者的体内的导丝断端取出后可以继续手术,不影响治疗效果;有1例患者术前颈肩部存在不耐受疼痛感,分析认为与灌洗液压力过大之间有关联性,对灌洗液高度、冲洗速度进行调整后,患者疼痛感缓解,术后未见不良反应;3例患者术后患侧/对侧下肢存在疼痛感,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为病情复发;有2例患者接受2次开放TLIF手术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有1例患者术后切口肿胀,存在渗液情况,经检查证实为脑脊液漏,全层缝合并加压包扎后症状消除。
作为近年来广泛流行的一种脊柱微创技术,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备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的青睐,该技术在临床应用期间,需要对患者行局部麻醉,然后将患者椎间胖病变组织全部去除,同时将正常组织完整保留,不会导致患者腰骶部存在疼痛感,且有利于保持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此外,该疗法对患者关节的损伤度较低,而且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可以促使患者实现早期康复。但相对比而言,该技术对医师在解剖学方面的认知水平以及镜下手眼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果医师不具备上述要求,临床操作期间极易造成危险因素,弱化手术效果,同时增加患者术后并发症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患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与治疗前比较,数据优势明显,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改良后的Macnab标准评定,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5.71%(30例),趋同于孙利明[6]等人的研究结果。有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该并发症相对较为典型,临床表现为切口肿胀,有液体渗出,但患者患肢并不存在神经症状,对患者行全层缝合并加压包扎处理后,症状消失。此外,有1例患者在手术期间存在颈肩部不耐受疼痛,改善灌洗液高度以及冲洗速度之后,该症状缓解。有研究资料表明,颈肩部疼痛的关联性因素为颈椎硬膜外压力过大,且该症状属于惊厥前驱标志,手术时间过长,或是输注液速度较快,均会导致患者惊厥,而至手术中后期,患者硬脊膜会完全暴露,灌洗液会直接作用于其上,基于压力的作用,便会导致患者颈肩部存在不耐受疼痛[7]。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临床应用期间,会去除患者椎间盘退变突出组织,而髓核组织仍存在,虽然术后会封闭患者的纤维环裂口,但相对比其他椎间盘组织而言,此处强度较弱,一旦椎间应力过大,便会导致后纵韧带、纤维环突出,导致患者病情复发[8]。因此,术后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观察,禁止患者剧烈运动。
综上所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手术期间,医师需要对并发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以此保证治疗有效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