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宇 陈 海 谭 军 吴华锋(通讯作者)
( 钟祥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二区 , 湖北 荆门 431900 )
在人体的构造中,胸椎与腰椎的结构比较特别,一旦发生脊柱创伤,那么这两个有着特别结构的部位就极容易出现骨折的情况。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进步,当前在各种事故中发生创伤的情况也越来越多,发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临床上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大多以骨折块复位、脊髓减压、脊柱固定的方式予以治疗,而长期的传统应用方法则很有可能出现复位结果不理想或内固定断裂的问题,影响患者的恢复效果[1]。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当前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在骨科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得到了越来越多临床医师和患者的认可。本研究选择骨科临床近3年来收治的100例符合要求的病例,回顾性对比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整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从本院骨科2014年1月-2017年1月时段内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选出100例纳入本研究,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2]:(1)爆裂性骨折或压缩性骨折患者;(2)小关节突或单节段、椎弓根完整;(3)没有出现脊髓或神经临床症状;(4)椎体的骨折情况未波及椎管;(5)骨折时间在1周内;(6)患者均配合本研究开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转移性脊柱肿瘤、严重骨质疏松、陈旧性胸腰椎骨折以及严重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23-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7.0)岁,包括车祸伤34例,跌落伤10例,砸伤6例。经ASIA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级包括5例A级、9例B级、17例C级和21例D级。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4:16,年龄范围在20-72岁之间,平均为(49.0±7.3)岁,有33例车祸伤、11例跌落伤和6例砸伤。ASIA分级包括A级6例、B级10例、C级16例、D级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及ASIA分级数据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我院为对照组患者提供传统双平面固定进行治疗,将患者出现骨折的椎头与椎尾进行固定。为观察组患者提供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进行固定,具体方法如下:在患者行全麻术后取仰卧位,对患者胸腰段后凸的顶点进行消毒,医师借助手掌的力道对腹侧施压,进行体外复位。手术过程中患者头侧的正常椎体位置放入螺钉,并将其往头侧偏移一些,确保螺钉和椎弓根的上部紧贴,并进入椎体当中,和终板位置处于平衡的状态。结合患者具体的受累椎体位置以及骨折的情况,合理选择万向钉或短钉,具体的入点尽可能偏向尾侧,要保证椎弓根螺钉不与骨折线相接。尾侧的椎体入钉位置也要向尾部偏移,贴近上终板,在正常椎体中置入4枚椎弓钉,进行操作时还可以选用与连杆位置处于直角的非万向钉,保持连杆前移突出,连接过程中增加腹侧垂直用力,将尾部的正常椎体拧紧,与椎弓根螺钉和受累的椎体连杆相连,通过中间螺钉继续向下施加压力,对头侧正常椎体椎弓根螺钉进行提拉,确保其与连杆相接。再次对后凸的位置进行矫正以后,重新修复椎体前柱高度,确保内连杆和螺钉垂直相连,且头侧椎体与骨折椎体以扇形的方式撑开,逐渐恢复椎体、中柱高度和骨折椎前形状。
3 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复位的情况进行比较,记录对比内容包括水平位移、Cobb角度、术后矫正率、椎体高度丢失率,同时通过ASL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3],将患者脊髓神经的功能情况分为A-E等级,E级表示恢复情况越好,比较2组患者治疗半年后的ASLA脊髓神经功能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Cobb角、水平位移、术后矫正率以及椎体高度丢失率等骨折复位的相关指标均比对照组患者更好,表明复位效果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比较
5.2 2组患者ASL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半年ASLA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对照组患者更好,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半年ASL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情况对比(n=50例)
长期以来,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往往采用传统的椎体骨折双平面固定方法,但实践证实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是对患者骨折椎体复位的效果不稳定,很多患者固定治疗后均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采用椎体骨折双平面固定法,医疗人员和患者往往一味去追求复位的具体效果,导致撑开的幅度过大,那么患者正常椎体椎间盘的高度势必会增加。再者是应用过程中的悬挂效应导致上下椎体前缘的距离缩短,而患者发生骨折的椎体则会出现后移的情况,加剧了畸形的形成。最后是螺钉很容易受力不均,这就导致内固定出现断裂或是松脱的情况,给患者后期的复位增添麻烦[4-5]。
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技术是近些年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如今已经较多地应用在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固定和治疗工作中,成为重要的应用措施,对一些由于外界暴力因素而引发的患者椎体骨折情况,尤其是出现骨块后移到椎弓根或是椎弓根上方平面的情况,有很好的降低悬挂效应的效果[6-7]。本研究中发现,采用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固定的观察组患者术后从Cobb角、术后矫正率、椎体高度丢失率以及水平位移等骨折复位效果来看,均比采用传统椎体骨折平面固定方法的对照组患者更好,P<0.05。而在患者术后半年,ASLA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分级比较中,观察组患者D级、E级的例数更多,A级与B级的例数明显更少,表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了更好的恢复,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王猛[8]在其论著《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固定术治疗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对比2种固定方法的结果相似,再一次证实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应用的有效性。与传统椎体骨折平面固定方法相比,应用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这种固定方法能够将钉杆连接的应力分散,待螺钉钉入后形成3点固定的优势,这对降低内固定系统的悬挂应力有很好的作用,能够避免腰椎后凸畸形情况的发生;(2)在3点固定建立完成后,还能消除双平面固定下出现的平行四边形效应,确保了更强的固定性;(3)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的固定方法对于患者骨折椎附近节段正常的 椎间盘有一定的牵张力,这更能促进患者恢复骨折椎形态,并保证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骨折椎垂直应力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固定的效果良好,有助于稳定内固定系统特性,提高患者术后的矫正率,很大程度降低椎体高度的丢失率,并减少水平的位移情况,最大程度帮助患者恢复脊髓神经功能,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值得在骨科临床的救治工作中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