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鸿辉 王德加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二区 , 广东 惠州 516001 )
由于近几年来交通事故、建筑事故事件发生率的不断上升,以致于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严重者可能发生瘫痪[1]。为了对比分析前后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对我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6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7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35例患者。纳入标准:(1)术前X线、CT检查以及医生诊断,均确诊为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配合研究和签订知情同意书;(3)均符合相关手术适应证。排除标准:(1)累及后柱的多节段骨折、陈旧性骨折、胸腰段脊柱骨折、病理性骨折的患者;(2)存在呼吸道疾病或脏器性疾病;(3)合并风湿、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1.07±4.22)岁;平均病程(4.95±0.24)个月。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0.95±4.19)岁;平均病程(5.07±0.3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方法:对照组实施后路减压治疗,患者采取俯卧位,以其受伤脊柱位置为中心点,并在胸腰背部的正中处做一个纵向切口,以充分暴露受伤部位。通过C形臂机进行定位,然后将螺钉打入患者骨折部位脊椎的上、下椎体,接着切除受伤椎板,检查脊髓,同时将L型椎杠置入其椎管中,将骨块进行复位,待解除患者脊髓压迫后,将连接棒与患者脊柱椎弓根连接,借助撑开器矫正患者的脊柱突出部位,并待其固定稳固后进行缝合,术毕。观察组实施前路减压治疗,行气管插管全麻,患者采取右侧卧位,胸腹膜外入路,沿着患者的第12根肋骨方向做一个弧形切口,切口从患者脊椎肌肉外缘直到左侧髂上棘前方,逐层将浅、深筋膜与肌肉分开,分离第12根肋骨后,寻找此处肋间神经及血管,同时予以有效切断、结扎处理,充分显露T12、L1、L2椎体。仔细探查椎管内是否存在碎骨、脊髓压迫、脊髓损伤等情况,并及时剔除碎骨,实施前方椎体减压处理。上下量正常椎孔连线,确认植骨高度后在伤椎前方开一个宽8-10mm的骨槽,以骨槽作为参照,在椎体位置植入螺钉,安装前路内固定矫形器械以撑开椎体间隙,然后在骨槽内实行植骨,植入长度适宜的整块皮质骨或者钛笼,同时牢固固定前路内固定器械,通过C形臂机透视下探查椎间高度、内固定器械及植骨位置和深度是否达到要求,最后予以冲洗、止血和逐层缝合,常规留置引流管,术毕。
3 观察指标:观察和记录2组的术中以及术后等情况,分别统计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dds角、住院时间、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运动评分参考FMA运动评分表,总评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运动障碍越小。另外触觉评分越高,表示触觉功能越良好。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分0-45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5 结果
5.1 2组的术中情况对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中情况对比
5.2 2组术后情况对比:观察组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dds角等指标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术后情况对比
胸腰段脊柱位于胸椎和腰椎之间,其胸椎胸廓比较固定,腰椎活动区域较大。胸腰段脊柱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从而决定了其生物力学相对不稳定的特殊生理性[2]。也就是说,与胸椎和腰椎相比,胸腰段脊柱更容易受到外界暴力的冲击,最终导致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有学者通过研究胸腰段脊柱的组织结构发现,椎管内神经主要是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混合组成,同时也是圆锥和马尾神经的聚集处,不同于上、下位胸椎的马尾神经,此处受到外力作用后的缓冲空间大于胸椎管而小于腰椎管,极易被损伤,从而导致出现不同圆锥、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和体征[3]。患者发生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局部疼痛、骨擦音、肢体麻木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瘫痪、累及其他脏器。由于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病情严重,而且病情进展快,病因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及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目前,临床上针对脊柱型骨折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前、后路减压术治疗[4]。前、后路减压治疗各有优缺点,但是到底选择哪种手术方式,还存在一定争议。后路减压术是以往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最常用的一种手术治疗方式,临床应用史长、技术操作比较娴熟。因此,与前路减压手术相比,后路减压手术在手术操作方面更具有优势,该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手术创伤性小、手术操作简便[5]。正如研究中,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当患者脊髓前方损伤时,采取后路减压治疗不能将患者骨折处的碎块彻底清除干净,并且只能采取间接减压方式,故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脊髓压迫,最终导致术后效果不理想[6]。所以虽然后路减压手术在手术过程方面具有优势,但是在术后情况方面则不如前路减压术的效果好。前路减压术是近几年临床骨科开展的专门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一种手术术式,该术式对解除患者脊髓压迫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示[7],前路减压治疗在C形臂机的直视下可以有效将患者椎管内的碎骨清除彻底,能够及时解除脊髓压迫,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可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牵连脊髓。另外,前路减压治疗可以使得受伤脊椎的高度获得良好恢复,同时患者的脊髓和脊柱神经根等也能获得良好恢复,有效改善脊柱的生理形态[8]。因此,与后路减压治疗相比,前路减压治疗的术后效果更佳。正如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伤椎高度、Codds角等指标值均显著提高,而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前路减压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术中情况差于后路减压治疗,但是术后效果显著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