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晓萌
摘 要: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在现有推行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往往存在着社会服务与当地发展状况不贴合,没有发挥自我专长,缺少有效的社会调研与沟通,影响了当地社会发展与教育体系的有序结合的形式。因此,该文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整理出现有社会服务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提出对社会服务的有效建议和对策,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良性发展,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 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a)-0191-02
1 研究背景
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指出高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进行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需要。作为高校三大职能的一部分,社会服务具有重要地位,其是在教育职能和科研职能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延伸。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出台明确指出了高职院校要加大发展产学对接,加大校企合作,加强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指导作用,帮助其进行技术升级产品更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进行产教融合的重要性。这一系列文件的提出体现了培养方式变化的同时也体现出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中的地位,展现出培育人才也是响应社会需求进行社会服务的一部分。在社会需求为导向培育人才的今天,检验人才培养结果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就是看毕业生能否有效地融入社会。社会服务正是将校企合作中培育人才的融入社会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检验培养结果的主要过程,是高职院校应重点推崇和认真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2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问题
在现有推行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中,往往存在着社会服务与当地发展状况不贴合,没有发挥自我专长,缺少有效的社会调研与沟通等问题,影响了当地社会发展与教育体系的有序结合。
2.1 高職院校自身原因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作为高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任务,但是由于其与本科院校分工不同,所以对于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大学本科而言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研究,在学术水平的层次上是高于高职院校的,而高职院校仅限于对于基础理论学习,着重技术的实操性培养,所以二者的社会服务模式是不相同的。现实中,高职院校的发展往往有向本科院校看齐的态势,所以就存在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效仿本科院校模式进行,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定位模糊,单纯进行科学研究、理论宣讲,放弃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技能的长处,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中去。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规划混乱。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模式规划缺少顶层设计,并不清楚社会服务的规划。缺乏长期方案、创新意识,过于表面化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现存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招收学生有直接的关系,忙于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仅限于对现有社会服务的思考,对于长期的规划欠缺,没有对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规划。
(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标准缺失。
对于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社会服务达到的目标也没有明确要求。以会计专业为例,现有的高职应注重于企业基层出纳、会计的各项上岗培训与相应职业发展培训、对技能大赛的承办、对校企合作的发展等方面。但是,相应的社会服务标准缺失使得高职会计专业的各项社会服务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存在着想到哪做到哪,一个学校一个方法,缺乏流程。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评价空泛。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没有评价机制,缺乏相应的监督。由于社会服务本身是高职院校的自愿行为,缺乏相应监督与评价,就使得在进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有表面化、做秀的成分。相应的社会服务资料存在虚假和两层皮的现象。
(5)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社会服务的宗旨应该是帮助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无论是从人才培养、技术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都需要适应、帮助区域经济发展。然而有些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并没有进行事先调查研究,照搬成功高职院校或者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模式;别人进行报关税务培训,自己也进行报关税务培训,忽略了区域内进出口企业相对较少,不易形成规模的特点。还有一些企业并没有开设针对投资的相关专业,还进行投融资业务培训,不仅师资力量跟不上,配套软硬件也跟不上,这种表面形式的社会服务并没有起到帮助区域经济的作用。
2.2 外部环境原因
政府部门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是进行财政支持的,其对高职院校的其他工作可以进行相应的监督,而对于高职院校自发进行的社会服务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监督,仅做到提倡工作。针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在开展的扶贫扶智、乡村教师支援、志愿者服务工作,政府部门也没有相应的做好对接和牵线工作,使得有能力进行相应社会服务的高职院校也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其次,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不信任大大阻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能力都远不如本科院校,企业对高职院校做技术支撑和问题解答的能力有所怀疑,所以缺乏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向。还有些企业本身科技需求与技术需求都不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并没有很大利益,其与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的意愿不强。
3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对策
3.1 加强社会服务计划
针对现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共性问题分析,社会服务计划的缺失造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无法有序进行,并且在长期得不到发展无法良好地完成社会服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应该在所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区域内可以进行合作的对象和可以进行社会服务的接口。如,H高职院校所处粮食行业的发展就很有合作的必要性,可以充分利用所在优势,发挥在粮食系统中的作用。其次,面对师生和企业要有效沟通,发现教师的专长领域,例如纳税筹划和针对会计政策变更所带来的账务处理等方面调整,帮助企业较快适应环境。此外,还要对社会服务计划进行合理分工,明确教研室的责任分工,确定每个教研室社会服务负责人员,帮助教师统计社会服务工作并做好反馈,及时安排学生参与到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同时搭建与企业的应用平台,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在平台上提出反馈,以便大家能够清楚明晰地观察并计提讨论方案。
3.2 创新社会服务实施形式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可以按照学科规划中的项目模式来进行实施,开拓新的形式,丰富师生的生活。可以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帮助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服务,同时也可以运用现在的共享经济,共享学校的软硬件帮助已毕业学生或者校企合作单位更好地进行服务。
3.3 加强过程控制
(1)建立保障机制。
社会服务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需要建立保障机制,从严选社会服务团队开始,保证人力的充沛。其次,按计划执行相应的社会服务预算和决算,保证社会服务过程的财力。最后,盘点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做到物资保障。
(2)建立管理机制。
对社会管理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安排相应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管理,比如对于会计专业进行的人员培训会产生一定的人员培训收入,可以按照贡献程度或者直接折算成课时发放给教师,或者直接折算成职称评审等的条件,相应收入作为以后社会服务的可用资金。从学生中固定选出相应的服务团队,明确分工后续对于社会服务工作中学生的管理制度,方便在校学生进行社会服务。
(3)建立监管机制。
首先,对于社会服务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进行事前预算编制和人员团队的审核工作,保证社会服务的有序开展;其次,对社会服务过程中进行监督,保證服务不存在表面行为,签订的协议要具体执行,对于培训的过程要加强管理,防止被培训人员自由散漫影响最后培养质量;最后,事后对社会服务进行评价,得培训方案和培训结果的对比方便下期进行调整,对提供的会计技术难题咨询服务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后续服务直接可以让合作企业拿来借鉴等。
(4)建立评价机制。
对于开展的社会服务工作应该有目标的进行评价,及时淘汰有些没有能力或者不达效果的社会服务工作,例如,人员培训相应报名人数太少,对应校企合作企业长期不接受本校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等。只有淘汰相应的一些项目才能更好地进行新的社会服务,防止社会服务流于表面。
3.4 寻求政府扶持
(1)改善办学条件。
基于现有的社会服务所做出来的成绩,寻求政府的支持,为后续的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条件,包括软件及硬件的匹配,申请财政资金对现有的办学资源进行升级整合,帮助学生和社会人员更有效地学习技能。
(2)出台配套政策。
政府部门为了推动社会服务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指导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情况与最终达到的效果。同时对最终取得重大成果的高职院校应给予奖励支持,例如,对于参加社会服务工作取得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享有相应的优先权等,这样才能推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动力,增强师生社会服务的意愿。
3.5 深化校企合作
真正提高企业合作的意愿,深化校企合作就要让企业看到合作的利益。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基数大的特点进行相应企业的宣传,为企业的发展做宣传。同时,做好订单培养,哪怕学员数量少也要保证质量,这样才能建立与企业的深度链接,增强粘性。
4 结果与展望
该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现有社会服务的现状与社会服务的问题进行探讨,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提出的对策,在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参考经验与借鉴意义。然而相应的政策以及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有待于后续研究进行细化。
参考文献
[1] 赵立民,刘庆洲.浅谈高职院校的科研与社会服务[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3-54.
[2] 郝源,张克明,卫洁,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与探索——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知识经济,2019(4):159-160.
[3] 陈金玲.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与实践探索[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1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