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雨课堂”的由来及教学功能,分析了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探究了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料设计及课程资源更新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雨课堂”的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雨课堂 高职服装设计类教学 教学资源建设
1.引言
近年来,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逐渐把教育教学工作重心放到提高教学质量,凸显教学特色,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优质化和实用化。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工具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如何让这些种类繁多的网络教学资源变得规范、实用、易获取,并将其与当代网络智能教学工具相结合探索创新教学的发展途径,以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的变化,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时下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2.“雨课堂”的由来及教学功能
“雨课堂”诞生于清华大学2015年申请的在线教育重点课题《可扩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是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的一款新型网络智能教学工具。借助Power Point和微信两个人们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软件,在师生之间轻松实现课前—课上—课后的全面互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有了雨课堂,教师课前可以将预习材料推送到学生手机,引导学生提前完成基础知识自学;课上可以实现实时答题、弹幕互动、PPT同步到学生微信等功能。另外学生在课上如果有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马上点“不懂”按键,教师就会收到信息,知道哪个学生哪里有问题,为学生提供个性、有趣的课堂体验;课后可以布置作业、推送复习材料,监督学生及时“消化”、掌握所学知识。除此之外,雨课堂还可以实现全周期的数据采集,能全面记录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这样教师通过大数据分析就能全方位地掌握學生课下及课上的学习情况[2]。
3.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3.1课程体系系统而全面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即要求学生具备从设计构思、设计表现到设计实物化的综合应用能力。课程体系应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完成具体项目(含若干个工作任务)为载体,由校企专家共同搭建而成。前后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整个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整体。
3.2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时效性较强。
服装行业产品具备更新周期快、劳动密集程度高、运营流程长等特点,决定了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要以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突出实践的能动性,还要与行业、市场紧密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所教与市场所需有效对接,培养出符合服装企业需求的适合人才。
3.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服装设计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随着国内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服装设计者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急需一批拥有独特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服装设计人才。要求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在设置课程内容时,必须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各自为政,系统性差。
纵观已建的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不难看出,各自为政的个体路线普遍存在。即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孤立,忽视知识间的关联、课程间的合力,以及受教者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导致教学资源整体缺乏系统性,一些知识模块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还极大影响资源的使用效果。
4.2一劳永逸,时效性差。
互联网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高职教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知识、新材料、新工艺可谓层出不穷,服装设计专业的情况更是如此。要求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在建设时必须注重创新与更新,保证资源的时效性、新颖性、持续性和适用性。然而,事实是大部分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都是通过评审就万事大吉,再无后续,导致专业教学资源的“保质期”大大缩短,并慢慢与学习系统发生脱节,直至无人问津。
4.3粗枝大叶,使用性差。
由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经费是有限的,拍摄、制作微课、动画等教学资源的专业机构报价往往较高。面对现状,要想保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数量与质量,教师必须具备多个专业的技能,可惜现实中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大部分情况下,教师只能在不超经费的前提下,利用身边有限的资源完成项目建设,资源的可视性、可读性与丰富性不尽如人意,对资源的使用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配套机制,如运行管理机制、维护机制、激励机制及监督机制等,导致相关项目结题后通常处于无管理状态,大大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
5.基于“雨课堂”的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5.1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项目式、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现代学生学习习惯、学习需求的变化,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学到适用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以零距离对接市场用人需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职服装设计教学团队在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时,必须坚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即以课程群对接岗位群,以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整合知识与技能,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系统化课程体系[3],有效解决当前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前、后课程相互孤立,课程间知识模块交叉重复等问题。
5.2结合“雨课堂”智能教学工具的特点,设计碎片化、多样式课程学习资料。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高职校园的日益普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特定场所、纸质资源、特定时间的学习形态慢慢转变为现在的多种场所、电子资源、随时学习的学习形态。针对现状,高职服装设计教师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传统课堂与现代智能教学工具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符合市场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生学习形态的网络学习资源,创新教学发展途径。
“雨课堂”作为一款本土智能学习工具,简单、实用、接地气。在运用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时,我们可以结合“雨课堂”的特点,围绕课前—课上—课后,预习—学习—复习这条主线对课程资源进行切块设计,建设规范、实用的碎片化学习资源,以适应现代学生手机不离手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尽可能丰富资源形式,如文本、PPT、语音、视频、动画、图片等,建设易获取、多样式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5.3在专业教学实践中坚持使用、更新已建教学资源,建立资源持续建设机制。
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差异、校园网信号不稳定、教室电子化设备陈旧、教师固有教学习惯难以改变或者教学资源内容滞后、混乱等种种原因,导致已建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的使用率普遍不高,有些课程网站甚至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从没用过,还有个别课程网站直接无法打开,造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及物质资源的浪费。为此,高职服装设计教师必须建立“用‘践检‘建”的意识,坚持在平时专业教学实践中使用、更新已建网络教学资源,通过使用—更新—使用,让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回到“为用而建,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中。
另外,学校应为专业教学资源的使用、更新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保障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1)经费保障机制。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需要资金投入的工作,单靠项目划拨的经费通常是不够的,学校必须建立一个长期化、易操作的经费供给、使用与报销制度[4];(2)运行管理机制。一是对专业教学资源使用、更新制定具体的工作要求,二是为专业教学资源持续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⑶监督评价机制。一是对照专业教学资源使用、更新的工作要求实施阶段检查和终期检查,二是根据阶段、终期检查结果和师生使用反馈情况,对教学资源持续建设情况进行等级评价。
6.结语
高职服装设计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不是立了项、结了题就大功告成的“快餐”项目,而是一个需要不断使用、修改、更新、完善、使用的循环建设工作。我们不仅要充当建设者和实践者,更要勇当开创者,积极探索简单化、多样式的专业教学资源应用方式(如与现代智能教学工具“雨课堂”结合就是很好的方式之一),让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最终回到“服务专业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落脚点上[5]。
参考文献:
[1]鲁德忠,陆环.“雨课堂”对高校教学产生的影响[J].农垦医学,2017(08):381.
[2]潘早霞.基于雨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服装电脑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辽宁丝绸,2019(05):11.
[3]符小聪.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与“践”[J].高教学刊,2018(17):46.
[4]许璟,马玲.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文教资料,2018(5):196.
[5]王泽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现状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58.
江苏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雨课堂”的高职服装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
项目负责人:潘早霞 许家岩
項目编号:2017JSJG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