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19-11-30 14:12吉铠东廖晨宏
文教资料 2019年25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学生

吉铠东 廖晨宏

摘    要: 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具体的航天实践所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在高校中开展航天精神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创新创造的精神、乐于奉献的意识。在方法上,可以通过营造航天文化的校园环境、将航天精神与课程融合、引导学生建立航天类社团等。

关键词: 航天精神    高校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一、航天精神的形成与演变

航天精神是中国航天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具体的航天事业实践相结合,逐步培育和形成的一种思想文化形态,并在中国航天事业建设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航天精神蕴含不同的思想内涵。航天精神的提出和弘扬经过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内涵发展的角度看,航天精神包含三大精神,按照不同时期的发展,分别是: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一)航天传统精神。

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诞生。当时负责科技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提议制定建院方针,以便凝聚战斗力量,经过毛泽东、周恩来的批准,最后确定五院的建院方针为:“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这条方针的核心要义在于“自力更生”,这四个字成为我国航天精神的奠基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苏联突然撤走全部在华航天专家,致使我国的导弹仿制处于极为艰难的境地。中国航天人迎难而上,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争一口气,克服一切苦难,为国争光”和“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突破仿制到独立设计关”的口号[1]。“独立设计”为航天精神注入了“创新”的内涵。

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周恩来总理在即将发表的《新闻公报》稿上进行了修改,加上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字句[2]。“坚持”二字,反映了我国对航天事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思路的深刻认识,发展航天科技必须依靠中国人的智慧,必须牢牢掌握核心科技。

改革开放后,航天传统精神的内涵表达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1986年,航天工业部根据我国航天实践的特点,用24个字表达航天精神:“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尊重科学、严谨务实、献身事业、勇于攀登。”后来,航天工业部根据中央的指示,对航天精神的内涵进行了深度凝练,将航天精神的内涵提炼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3]“协同”一词,体现了航天科技的复杂性,需要多部门齐头并进,分工合作。“奉献”一词,反映了攀登科技高峰所付出的巨大心血。

(二)“两弹一星”精神。

1999年9月,在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表彰会上,江泽民同志肯定了“两弹一星”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总结了“两弹一星”精神,即“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4]。“热爱祖国”四字放在载人航天精神内涵的首位,凸显了航天人爱国主义的高贵品格。

(三)载人航天精神。

1992年9月,我国航天事业进入载人航天工程的崭新阶段。在研制过程中,中国航天人继承和发扬航天传统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铸造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成功,江泽民同志发表讲话:“航天科技队伍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队伍。”[5]“四个特别”的首次提出,成为中国航天人发奋图强、具有时代性的真实写照。2003年11月7日,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2005年11月26日,胡锦涛同志再次对载人航天精神进行阐述,表现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6]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首个“中国航天日”上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对于中国航天的重要价值,并指出了要建设航天强国的航天梦思想,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这为航天精神赋予了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航天精神的内涵。

二、以航天精神培养大學生爱国主义的意义

航天精神蕴含丰富多样的德育资源,其价值体现为“坚定信念的理想价值、团结协作的关系价值、以苦为荣的乐观价值”[8],航天精神在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弘扬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品格。

1956年,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成立初期,由于科技人员和工作人员人数激增,不管是科研厂房还是生活用房,都出现短缺的问题,但大家不等、不靠、不抱怨,办公室不够,大家就挤在一起办公,甚至在草地上搭起帐篷就地办公;住房不够,就在仓库,甚至楼道里临时支起双层床。老一辈航天人在荒凉无际的西北戈壁,风餐露宿,想尽办法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科研条件和设备极为有限的情况下,集智攻关艰苦奋斗,不取得成功誓不罢休。简言之,艰苦奋斗的精神贯穿于航天事业的每一个环节。曾经慕名采访潜射导弹总体设计部的新闻记者们,无一不对其条件之艰苦感到震惊,若不是亲眼看见,他们简直不敢相信[9]。时至今日,我国的物质条件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始终需要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去传承,这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是大有裨益的。

(二)弘扬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的精神。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艰难起步的。一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精,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军民融合发展等各个领域硕果累累,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骄人成就。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六十多年来,矢志报国的航天人牢牢抓住这个关键,以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态度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逐渐积累和掌握了一大批在航天领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不断提升、扩大中国航天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航天六十多年的发展史,换言之,就是一部中国科技创新创造的历史。创新不仅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动力,更是一个民族自强自立的灵魂。大学生是思维活跃充满未来的知识群体,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航天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刻鼓舞着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大胆改革实践。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大学生更要集聚创新的力量,向着中国梦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进。

(三)弘扬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意识。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特别能奉献”是航天人最高贵的品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科技人员、解放军战士组成的十万大军,意气风发地挺进大西北的茫茫戈壁,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地搭起了延绵不断的帐篷。此后,“他们把自己的名字和功业汇入单调的‘工号,汇入大漠风烟”[10]。1999年,共有23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20人曾经在美、英、苏等国留学,他们本可以在国外利用先进的科研条件,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受爱国主义的感召,他们毅然踏上回国之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奉献自己的智慧。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迅速回到祖国,接到研究原子弹的任务后,他对妻子说:“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了未来的工作了。”[11]当代大学生应以航天人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奉献、一心报国的高贵品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以航天精神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路径

(一)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航天精神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能够对学生德育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打造航天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方面,如建立具有航天元素的雕像,如长征系列火箭模型、天宫模型等能够反映我国航天发展历程的重要航天器,或者是设立航天人物为主的雕像,建立航天博物馆、航天主题的展厅等,通过物化的航天元素,使学生浸润在航天文化之中。在精神文化方面,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航天史、航天人物传记的书籍,从中汲取智慧,或是利用每年4月24日的“中国航天日”举行系列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航天精神。再者,如果是航天类院校,就可以单独设置属于自己的具有航天特色的校园节日,如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每年12月18日,是学校的“航天日”,在当日开展一系列的航天相关的活动,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挖掘航天精神资源,融入思政课、专业课教育。

思政课是我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必修的公共课。利用航天精神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可以采用“航天+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航天发展历程,感受航天文化的魅力,传承航天精神。此外,在目前强调课堂思政的背景下,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过程中,可以在适当时机贯穿和融入航天精神教育,学习航天人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强化社会责任感,助力实现中国梦。

(三)整合学生社团力量,寓航天精神熏陶于日常。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按照规章制度组成的群众组织,具有主动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社团的功能,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尤其是航天类院校,应大力支持、鼓励热爱航天科技的学生成立航天类的社团,如航天科技社团、航天知识科普社团、无人机研究社团等。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系列活动,不仅可以交流思想、增进友谊,而且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启迪创新思维。寓航天精神于学生的社团活动之中,能激发大学生蓬勃向上的活力与创造力,

四、结语

航天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能够使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艰苦而又光辉的航天历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有着积极的意义。如何进一步运用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学界同人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委会.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

[2]谭智俊.载人航天精神的由来与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7-03-16(9).

[3]本书编委会.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重要贡獻的科技专家大会[N].人民日报,1999-09-19(1-2).

[5]江泽民在载人航天发射场观看飞船发射[N].人民日报,2002-03-26(1).

[6]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11-27(1).

[7]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N].人民日报,2016-04-25(1).

[8]吉铠东.航天精神及其德育价值[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2).

[9]谈凤奎.中国航天文化[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84.

[10]把中国航天梦写进太空[N].光明日报,2016-04-24(1).

[11]梁小虹.航天精神:企业员工向中国航天人学习的行为准则[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43.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2019MY09);广西高校中青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2018KY0648);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培育基地航天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HQ001);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7JGB425)。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历史教学应做到功在外利在内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