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器乐教学与实践

2019-11-30 14:04田光明
文教资料 2019年26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实践教学

田光明

摘    要: 在地方高等院校音樂专业的课程目录中设置器乐合奏课程, 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器乐教学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丰富,而且是体现教学成果非常重要的平台,更对校园文化及校园舞台建设的丰富起到促进作用,可谓一举多得。本文从该课程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状及开设此课程的必要性及教学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 民族器乐    器乐合奏    实践教学

一、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器乐合奏课程的调研分析

1.器乐合奏课程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中的现状

在地方高校音乐系中,器乐合奏课程长期以来都未被 作为正式课程设置在教学大纲中。个别学校成立合奏性团体是为了校园文化建设及临时性的演出任务需要,一些毕业生虽然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某一乐器的演奏技能,但是对合奏类常识知之甚少,主要表现在合作演奏能力较弱、对大型乐队合奏曲目不熟悉等方面。显然已跟不上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形势的发展,满足不了社会对器乐音乐表演和教育人才的需求。

另外,由于缺乏规范且翔实的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正式的教材,器乐合奏课程难以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步入正轨,成为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器乐合奏课程在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教改中的重要意义

器乐合奏教学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较好地满足了当前高校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需求。此课程相较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学科,在教学特点上迥异。需要学生在科学的思维与训练体系的指导下,借助自主实践,循序渐进地提高演奏技能。

目前,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技能教学诸课程中,器乐合奏课程有利于学生熟悉不同种类的乐器特性、了解和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仅对学生自身艺术表现力有所裨益,而且对当下国内普及艺术教育与提高国民艺术素质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所以,设置与发展器乐合奏课程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顺应教学改革过程中搭建实践平台的需要。

3.器乐合奏课程对新时期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促成地方高校音乐专业不断扩招的同时,也使以往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面临考验。在此前提下,制定出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模式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以往的技能教学沿袭单个授课、口传心授的“师徒传艺”式教学模式,尽管其存在侧重经验教学法、教法单一、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是此环节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同时,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师资与专业音乐院校相比较为薄弱。开设器乐合奏课程从某种程度上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个人的知识结构以适应专业发展之需。

新的教学模式虽然促使教师打破“一对一”授课形式的限制,但由此在技能教学层面衍生出一系列新课题。教师须将演奏技巧训练的体系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由此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工作效率。器乐合奏课程将是一个能完美体现器乐技能教学成果的平台课程。

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开设器乐合奏课程的必要性

开设器乐合奏课程能促使音乐教育专业内部各个课程之间合理交叉,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同时,推动器乐合奏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顺应当下音乐教育的切实所需,契合新时代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需求。同时,体现学校的教学规格与教学能力,丰富校园艺术文化生活。

此外,地方高校开设器乐合奏课程,是切实提高高校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器乐的过程中提高音乐修养及器乐技法、演奏等综合能力,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根基。

1.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精神是个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以开放、包容、共同进步著称的“合作式学习”需要以共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器乐合奏课程在器乐学习方式中独树一帜,需要合作者在演奏过程中共同做到速度与力度及情绪的和谐统一。无疑要求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完全融入乐队,兼顾个体与群体的演奏。尽管个别学生在器乐合奏训练之初难以调整演奏状态,但经过训练之后,都能学会倾听乐队整体的演奏状态,与之相融。器乐合奏强调的是个体服从于整体,倡导学生在器乐合奏中淡化自我、树立集体意识,在兼顾技巧表现的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将令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终生。

2.提高学生的音乐演奏才能

对作品的理解、把握、驾驭是衡量学生器乐演奏能力的三大要素。在教学环节,通过教师对风格不一、特点各异及作品难度循序渐进的教授,学生的演奏能力不断提高。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打破了“一对一”教学的壁垒,使学生通过倾听、比较、感知等方式更好地学习器乐表演艺术。

(1)通过不同风格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凭空臆想从来都不能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反之,要不断学习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举例来说,在民族器乐合奏教学中,要从作品分析入手教学,通过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旨、文化特征、曲式与和声、演奏技巧与方法的学习,以实践方式进一步感知作品内涵,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2)通过不同特点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

不同的音乐作品在艺术特征、表现形式、思想境地、形象塑造等方面是大相径庭的。针对不同特点的音乐作品进行训练,并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示范服务于教学,尽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作品的风格、情感及音乐特性。同时,教师须引导学生运用技巧塑造音乐形象、描述音乐意境,力求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

(3)通过不同难度的器乐作品学习,提高学生对作品的驾驭能力。

器乐作品的演奏难度的不同决定了演奏技巧的差异。不同作品在声部编排与技能技巧方面的难度差异,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演奏能力。学生在器乐合奏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学习难度不同、特点和形式各异的音乐作品,在学习与训练中逐步熟练地掌握相应技巧,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驾驭能力。

①节奏感的把握

對于乐曲的速度变化,把握速度的“度”尤为重要。演奏者内心对“快与慢”的感知代表其内心的动静与张弛,清晰地体现在节奏、节拍上。除了音色把握之外,对速度的把握是器乐合奏的重中之重。器乐合奏课程有针对性的集体训练是解决学生把握不好速度的有效途径。

②演奏力度的控制

在器乐作品中,音乐内在情感起伏较大,声音力度的收放尤其突出。在一对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没有办法体会到较大的强弱对比及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而在集体课时,众人同心协力奏出fff(极强)与ppp(极弱),对学生产生的力度冲击力是完全不同于小课教学。经过合奏课训练之后,学生演奏音乐作品时的力度控制得到增强,并且感受到音乐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③音乐色彩的处理

音乐色彩的变化在器乐作品中是十分丰富的,如何使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表达音色的变化,一直是教学环节的重点和难点。一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演奏的首要问题是把音奏出来即可,对强弱关系的处理差强人意。实际上音乐作品的情感主旨、形象塑造及意境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作品中音色色彩的变化。由此看来,对学生音色意识的培养在器乐合奏课程中尤为重要。即便学生对音色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演奏能力决定的,但在器乐合奏课程中启发学生辨别与体会音色的明暗,合理地运用乐器处理音色是十分必要的。

三、器乐合奏课程对铸造学生艺术品格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艺术院校培养学生是为了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输送具有优良品质的艺术工作者,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学习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规范——一个品德良好、行为操守端正、踏实谦逊、热爱祖国的艺术工作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器乐合奏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而且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培养其勤劳勇敢、品行端正、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从而铸造其优良的艺术品格,关系到民族音乐事业的兴盛。所以,将德育融入器乐教学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提高专业技能,而且能提高思想境地。

要适当地、有甄别地选择音乐作品,将爱国主义及德行操守的教育能根植于器乐合奏课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主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心怀大爱,从民族传承入手了解历史与优秀的文化,感知过去百余年来民族的苦难,引导学生由衷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器乐合奏课程一方面从专业层面提高了学生的演奏技能,另一方面“润物无声”地将道德情操培养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艺术品格决定了艺术工作者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能否秉持初心、持之以恒。学生具备的艺术品格与其接受的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在开展器乐合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格,培养其对艺术事业始终如一的求索精神、敬畏之心及认真负责的从艺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使学生懂得“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没有人民大众就没有艺术”这个简明又深刻的道理——树立好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无论学生今后是成为艺术表演者还是艺术教育者,都应该使其明白自己应该永远依托于群众、扎根于民族的沃土,与人民群众心相连。无论是在表演舞台大放异彩还是在教育领域桃李芬芳,艺术工作者所有的成就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目前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在上级相关教育部门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秉持着培养高素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诉求,纷纷在实践教学中迈开腿——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正是顺应高校教改的大趋势,是势在必行的。但从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现状看,受制于师资力量与以往的教学体系,器乐合奏课程的设置应该是一次从上而下的教学改革——政策引导、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环节都是改革的重点。再者,从服务于实践教学出发,器乐合奏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根本,同时在此课程中建立作品创作、专业教学、艺术实践的互动机制,为学生搭建规范的实践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器乐合奏课程,一方面能为器乐专业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提高。另一方面器乐合奏课程在增强学生学习荣誉感、锻造其优良的艺术品质方面大有作用。器乐合奏课程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器乐教学的传承和发展,而且对校园整体的文化建设有着长远影响,使学生在音乐天地间翱翔、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2][3][13]杨鸿年.乐队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15,238-239,243-251,533.

[4]陶纪泉,金英子.关于高师音乐教育中器乐合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音乐,2006(4).

[5]柴帅.对民族管弦乐合奏训练课程的思考[J].中国音乐,2015(3):201-203.

[6]邓春慧.高师器乐合奏课程设置构想[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64-65.

[7]张耀和.高师音乐专业合奏教学刍议[J].中国音乐学,2000(增刊):103.

[8]王立源.民族器乐合奏课与综合大学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戏剧之家,2016(11):236.

[9]尹蕾.高等师范院校的器乐课教学[J].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10]任璐.对器乐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24).

[11]张建庄.高校民乐合奏课的课程论视角[J].音乐创作,2012(01).

[12]孙鹏.对室内乐教学的一些思考[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7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编号:Y201737130。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实践教学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