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双导师”机制实施贯通项目的学生管理

2019-11-30 04:19发光广林
职业·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导师学生管理人才培养

发光广林

摘要:贯通培养项目是北京市教委开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验。学生初中毕业后,经过7年的职业教育培养,最终获得本科学历。在没有高考压力的情况下,探索用“双导师”制度实施未成年学生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阶段的管理。

关键词:双导师 学生管理 人才培养

贯通培养项目(以下简称贯通项目)是北京市教委开展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试验,目的是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贯彻、落实《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该试验项目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探索了一条新路。

该项目的基本模式是招收北京市初中毕业的学生,经过7年的连续培养,先后完成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阶段和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教育阶段的学习,最终获得本科学历的一种培养模式。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从2016年开始和北京十一所学校合作,共同完成本校的贯通项目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阶段。在合作过程中,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探索用“双导师”制度实施未成年学生基础文化课程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引领学生夯实文化基础课程,建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贯通项目学生的基本情况

以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17级入学的贯通项目学生为例,通过调查统计,得出了如下结果。

1.入学成绩

入学成绩居北京市中考成绩的下游。2017级学生入学最低分430分(也是该项目的最低录取分数),最高分514分,平均分463分。其中最低分430分是北京市中考录取学生的后20%左右(例如平谷区是后26%,海淀区是后12%)。

2.综合素养

多数学生的综合素养偏低,例如进取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差,2017级学生中共青团员占总人数的27%, 比例偏低。

3.学习能力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偏弱,学习素养不高,处于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的状态,迁移、创新的能力不足。

4.学习愿望

学习愿望不够强烈,自认为进入贯通项目就是进入了保险箱,一定能拿到本科学历。

5.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叛逆、不稳定状态,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特别是不能适应集体住宿的生活。

二、结合现状,创新管理模式

针对上述情况,探索运用“双导师”机制来实施贯通项目基础文化教育阶段的学生管理,即将学生的学业教育和养成教育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承担,既有分工,又有配合。

1.建立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导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度

(1)学业导师。学业导师由学科任课教师兼任,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疏导、职业引导,工作内容是及时掌握和干预分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时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加以调试,引领学生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做好学业导师班集体建设工作。

(2)辅导员导师。聘用专职的辅导员导师,辅导员导师要有教师资格证,有很强的责任心,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热爱教育,热爱学生,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活动组织、生活管理。工作内容是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发现思想问题并实施思想教育;全面落实对学生行政管理的各项要求及养成教育的各项要求;组织本辅导员导师班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并负责落实各项活动的育人目标;承担对住宿生的生活管理工作,参与宿舍夜间值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

2.学业导师班和辅导员导师班的组织框架

(1)按照15人左右的规模组建学业导师班,由1名学业导师管理。

(2)按照每4个学业导师班组建成一个辅导员导师班的模式,组建60人左右的辅导员导师班。

三、学业导师——以特色课程为着力点,在教学中实施学生管理

经过分析调研,为贯通项目学生开发出了如下课程。一是基础文化课程,即分层、分类的学科课程;二是综合实践课程,即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课程;三是艺术体育课程,即综合、分类课程。

上述课程贯穿整个基础文化教育阶段。

1.自主选课、走班上课

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固定班级模式,用新颖的自主选课、走班上课的模式实施育人活动。

(1)自主选课。依据贯通项目基础文化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长、兴趣爱好、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前提是修满相应的学分)。这种做法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和意识。

(2)走班上课。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选择不同的教室和不同的教师上课。这需要学生每天科学合理规划自己的行动路线,准备好各学科需要的学习用品,培养了学生的实施能力和执行意识。

2.分层分类进行课程设计

對于基础文化课程,遵循理科课程分层设置、文科课程分类设置的原则。

理科分层考虑的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状况和不同接受能力,给他们搭设台阶,为学生设置难易程度合适的课程,例如数学课程由易到难设置数学1,数学2、数学3等三个层次。

文科分类为学生设置了更多的课程选项,切合学生的兴趣、专长、专业方向,例如历史课程设置经济史、社会生活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给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

艺术、体育课程既有综合课程,又有分类课程。综合课程,在体育方面有体能训练课程,在艺术方面有综合艺术修养课程。分类课程,体育方面有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跆拳道、轮滑、健美操等各种类别,艺术方面有戏剧、声乐、国画、油画、书法、泥塑等。体育和艺术课程既有综合又有分类的设置,既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又有针对性地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课、艺术课不再是老大难。

学业导师通过研发特色课程,实施分层、分类等特色课程,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最终引领学生成为基础扎实、学有特长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在教学中实施学生管理。

四、辅导员导师——以活动(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实施养成教育

综合实践课程是为贯通项目学生量身开发的,以学生个体实施为特征的全面、可选择的综合课程体系,包含“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四个领域,每一类课程下面有多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

“志远”课程包括名家进校园、明生大讲堂、名师大讲堂、小学段研学等。课程引导学生们通过个体课程实施(例如听课或讲课)进行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

“意诚”课程包括管理与服务、社团活动、学生志愿者等。“意诚”课程倡导学生诚信做人,成为一个能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有责任意识的人。

“思方”课程包括各项活动的创意策划,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等。“思方”课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成为一个有想法的人。

“行圆”课程包括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每月百星”的评比等。“行圆”课程突出日常规范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成为能够自律的人。

辅导员导师以综合实践课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团结合作的能力,引领学生成为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的高端技能技术人才。

五、密切配合、共同管理——“双导师”形成教育合力

在具体工作中,双导师密切配合,全方位、全时段监护学生的成长,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证学生的思想进步、学业进步,健康平安,避免了学生在没有高考压力下的学业滑坡和严重违纪事件的发生。

1.厘清职责,有针对性地考核双导师

学业导师侧重学业指导、职业引导,把导师班学业水平考试通过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抓学业、抓成绩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助力日常管理。

輔导员导师侧重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社团活动的开展,把学生养成教育的效果作为考核指标。学生的安全和违纪情况是其中重要的考核方面。

2.双导师的密切配合,做到对学生的全时段、全方位、立体化的综合管理

全时段体现在白天双导师各司其职,晚间辅导员导师深入宿舍值班,学生全天24小时处于有效管理中。全方位体现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处于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导师的双重引领下,既有分工侧重,又有重合加强。立体化指的是学生的培育,既有辅导员导师基础性的行政管理,也有双导师思想引领和心理调适;既有学业导师的基础文化课程分层分类教育,又有辅导员导师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熏陶。学生接受了普适和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形成了既平稳有序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育人模式,育人效果达到最佳。

3.机制保障

为了更好地实施双导师制度,防止出现育人真空,尝试建立了双导师例会制度。

(1)学期例会。每学期开学初召开,制订双导师工作计划,特别是区分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导师需要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和需要密切合作完成的内容,制定育人目标,确认育人载体、考核指标,前瞻育人效果等。

(2)月例会。总结各项育人目标的阶段性完成情况(和月考相结合),及时、适度调整,以实事求是追求实效为原则。

(3)周例会。每周一次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导师碰头,总结上周工作完成情况,交流学生各方面表现,互通情况,确定本周的重点人和重点事,同时商榷解决疑难问题。

经过磨合,双导师制度在学生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逐渐变得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精准高效,形成了全时段、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育人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解竣文.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

[2]鲍立刚.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演练(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3]王竹泉.中国会计研究与教育(第9卷第1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双导师学生管理人才培养
技工院校“双导师”学制技师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双导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