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慧 柯炳锐
【摘要】假设有某个数除以a1得到余数b1,除以a2得到余数b2,除以a3得到余数b3……通常《初等数论》教材用孙子定理解决这个问题.孙子定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然而解题步骤通常比较烦琐,需要把要求的数扩大后再缩小,计算量比较大,中途很可能会出错.本文介绍的消去余数法,相对孙子定理而言较为简洁,能够尽可能缩小计算量,减少出错的概率,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巧妙办法.
【关键词】消去余数法;减法消余法;加法消余法;缩小除数余数法
一、定 义
“消去余数”,顾名思义,就是把一些余数b1,b2,b3,…在计算过程中通过加上一些数或减去一些数逐步使之消掉,最后得到一个能被所有除数a1,a2,a3,…整除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a1×a2×a3×…×K(K=1,2,3,…),然后再返回去計算要求的数.这里介绍减法消余法、加法消余法、缩小除数余数法三种方法.
(1)减法消余法:用未知数X连续减去若干个数,使得余数逐渐被消去,最后得到能被所有除数整除的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则得到X-N1-N2-…=a1×a2×a3×…×K(K=1,2,3,…).
(2)加法消余法:用未知数X连续加上若干个数,使得余数逐渐被消去,最后得到能被所有除数整除的数,也就是它们的公倍数.用数学式子表示则得到X+N1+N2+…=a1×a2×a3×…×K(K=1,2,3,…).
(3)缩小除数余数法:把所有的除数分解成为两个因数相乘的形式,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新除数,再用相对应的余数除以被选为新除数的因数,得到新余数.举个例子,除以A1可以分解成a1×n1,如果选择a1作为新除数,那么则用原来的余数B1除以a1,得到新的余数b1,就能得到X除以a1余数是b1.其他数字算法均一样.在得到一系列新除数和新余数之后,再用减法消余法或加法消余法来解决问题.
消去余数法在数学竞赛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减少解题的烦琐性,本文主要介绍减法消余法,其余两个实际上是减法消余法的拓展.
二、减法消余法
(一)基本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数,被a1除余b1,被a2除余b2,被a3除余b3,求这个数字X.
第一步:先用X减去b1,得到一个能够被a1整除的数,同时这个数被a2,a3除,也会得到新的余数b4,b5;
第二步:在(X-b1)的基础上再减去一个整数N1,N1是a1的倍数,(N1-b4)则是a2的倍数,减得的数便能同时被a1和a2整除,同时被a3除得到新的余数b6;
第三步:在(X-b1-N1)的基础上再减去一个整数N2,N2是a1和a2的倍数,(N2-b6)则是a3的倍数,减得的数便能同时被a1,a2,a3整除;
第四步:在(X-b1-N1-N2)一定是a1,a2,a3的公倍数,所以可以用式子X-b1-N1-N2=a1×a2×a3×K(K=1,2,3,…),经过转换便得到X=(b1+N1+N2)a1×a2×a3×K(K=1,2,3,…).
(二)经典例题的简便解法
例1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1)消去余数法
依据题意得:
X=2+3T1=3+5T2=2+7T3(T1,T2,T3均为整数),
经过调整得:
X-2=3T1=1+5T2=7T3.
在这里(X-2)成为一个整体,使得两个余数被消掉,也就是(X-2)这个数能同时被3、7整除,同时被5整除余数是1.
下一步则是消去(1+5T2)中的余数1,与此同时也要使得到的新数字能被3、7整除.经过观察不难得到,(X-2-7×3)这个数字能满足条件.因为原来的(X-2)能够被3、7整除,在它的基础上减去的(7×3),也是3、7的倍数,所以得到的新数字也必能被3、7整除;再看(1+5T2)这一块,原来是X-2=1+5T2,(X-2)的基础上减去(7×3=21),21被5除余数是1,因此,(X-2-7×3)能被5整除.用数学式子表示得到:
X-2-7×3=3T4=5T5=7T6.
能够同时被3个数整除的数,必然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也就是3×5×7K(K=1,2,3,…),所以得到:
X-2-7×3=3T4=5T5=7T6=3×5×7K=105K(K=1,2,3,…)
转换之后得到:
X=23+105K.
除数余数
3200
5311
7200
以上分析写成简单的数学形式则是:
X=2+3T1=3+5T2=2+7T3(T1,T2,T3均为整数),
X-2=3T1=1+5T2=7T3,
X-2-7×3=3T4=5T5=7T6=3×5×7k(T4,T5,T6均为整数),
(Tn=1,2,3…;k=1,2,3…),
故X=23+105k.
(2)孙子定理的解法
设物数为X,依题意得:
X≡2(mod 3),X≡3(mod 5),X≡2(mod 7),
此时M1=3,M2=5,M3=7;
B1=2,B2=3,B3=2(其中M为除数,B为余数),
得M4=M2×M3=35,M5=M1×M3=21,M6=M1×M2=15,
得B4=2(35除以3的余数),
B5=1(21除以5的余数),
B6=1(15除以7的余数),
故X≡M4×B1×B4+M5×B2×B5+M6×B3×B6≡35×2×2+21×1×3+15×1×2≡233≡233-105×2≡23(mod 105).
例2 求一个正整数,用3去除X则余数是1,用7去除X则余数是6,用11去除X则余数是5.
(1)消去余数法
根据题意得:
X=1+3T1=6+7T2=5+11T3(T1,T2,T3均为整数).
观察不难发现,若是X减去16,则得到一个可以被3和11都能整除的数,因为16=1+3×5=5+11×1,两个等式相加则成为:
X-16=3(T1-5)=11(T3-1)(T1,T3均为整数),
然后再看(6+7T2)这部分,因为16=2+7×2,得到的新数(X-16)则是被7除余数为4.等式表示得到:
X-16=3T4=4+7T5=11T6(T4,T5,T6均为整数).
下步则考虑如何消除最后一个余数4.在(X-16)的基础上减去一个数,得到的新数要能够同时被3、5、7整除.换言之,也就是减去一个既是3和11的公倍数,又是被7除余数为4的数,才能够得到它们三个数的公倍数.(3×11×5)则是满足这个条件的数,所以得到新的等式:
X-16-3×11×5=3T7=7T8=11T9(T7,T8,T9均为整数),
(X-16-3×11×5)是它们的公倍数,因此,也可以用231K(K=1,2,3,…)表示,转换得:
X=181+231K(K=1,2,3,…)
除数余数
3100
7641
11500
以上分析写成简单的数学形式则是:
X=1+3T1=6+7T2=5+11T3(T1,T2,T3均为整数),
X-16=3T4=4+7T5=11T6(T4,T5,T6均为整数),
X-16-3×11×5=3T7=7T8=11T9(T7,T8,T9均为整数),
X=181+231k(K=1,2,3,…).
(2)孙子定理解法摘录
先求3除余1、77除尽的数,3除77余2,因此,154就是.不必算.
再求7除余1、33除尽的数,用辗转相除法,33-4×7=5,7-5=2,5=2×2+1,因此,1=5-2×2=5-2×(7-5)=3×5-2×7=3×(33-4×7)-2×7=33×3-14×7,则对应的数是99.
最后求11除余1、21除尽的数,11除22余(-1),因此,11×21-21=210就是所求的数.故问题的解是:
X=154×1+99×6+210×5=1 798,
X=1 798-231×7=181.
例3 韩信点兵,有兵一队,若列成五行纵队,则末行一人;若六行纵队,则末行五人;若七行纵队,则末行四人;若十一行纵队,则末行十人;求兵数.
(1)消去余数法
设兵数是X,依题意得:
X≡1(mod 5)≡5(mod 6)≡4(mod 7)≡10(mod 11),
X-11≡0(mod 5)≡5(mod 6)≡0(mod 7)≡10(mod 11),
X-11-5×6×7×10≡0(mod 5)≡5(mod 6)≡0(mod 7)≡0(mod 11)≡0(mod 5×6×7×11),
即得X≡2 111(mod 2 310).
(2)孙子定理摘录
设兵数是X,依题意得:
X≡1(mod 5)≡5(mod 6)≡4(mod 7)≡10(mod 11),
此时M1=5,M2=6,M3=7,M4=11;
B1=1,B2=5,B3=4,B4=10.
由M=5×6×7×11=2 310,
得M5=M2×M3×M4=462,
M6=M1×M3×M4=385,
M7=M1×M2×M4=330,
M8=M1×M2×M3=210,
得M1′=2(462除以5的余数),
M2′=1(385除以6的余数),
M3′=1(330除以7的余数),
M4′=1(210除以11的余数),
故X≡B1×M5×M1′+B2×M6×M2′+B3×M7×M3′+B4×M8×M4′
≡462×2×1+385×1×5+330×1×4+210×1×10
≡6 731≡2 111(mod 2 310).
相對来说,孙子定理需要通过把数字在原理基础上扩大很多,然后再缩小,计算过程比较烦琐;减法消余法则通过步步消除余数得到所有除数的公倍数,然后返回来求得原来的X,计算过程相对简洁.
三、加法消余法
(一)基本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数,被a1除余b1,被a2除余b2,被a3除余b3,求这个数字X.
第一步:先用X加上(a1-b1),得到一个能够被a1整除的数,同时这个数被a2、a3除,也会得到新的余数b4、b5;
第二步:在(X+a1-b1)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整数N1,N1是a1的倍数,(N1-a2+b4)则是a2的倍数,加得的数便能同时被a1和a2整除,同时被a3除得到新的余数b6;
第三步:在(X+a1-b1+N1)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整数N2,N2是a1和a2的倍数,(N2-a3+b6)则是a3的倍数,加得的数便能同时被a1,a2,a3整除;
第四步:在(X+a1-b1+N1+N2)一定是a1,a2,a3的公倍数,所以可以用式子X+a1-b1+N1+N2=a1×a2×a3×K(K=1,2,3,…),经过转换便得到X=(b1-a1-N1-N2)+a1×a2×a3×K(K=1,2,3,…).
(二)经典例题的简便解法
例4 有物不知数,二二数之余一,三三数之余二,四四数之余三,五五数之余四,六六数之余五,七七数之余六,八八数之余七,九九数之余八,十十数之余九,十一数之余十,十二数之余十一,十三数之余零,求这物数.
(1)消去余数法
除数余数
5400
7600
8700
9800
111000
13010
根据题意得:
X=1+2T1=2+3T2=3+4T3=4+5T4=5+6T5=6+7T6=7+8T7=8+9T8
=9+10T9=10+11T10=11+12T11=13T12(Tn均为整数),
调整得:
X+1=2T1=3T2=4T3=5T4=6T5=7T6=8T7=9T8=10T9=11T10=12T11=13T12+1(Tn均为整数).
也就是说,除了13以外,其余的数都能被(X+1)整除,首先计算出2~12这11个数字的最小公倍数(5×7×8×9×11),所以(X+1-5×7×8×9×11)也能被它们整除,但不能被13整除.
再做调整,(X+1-5×7×8×9×11×10)则能被13整除了.推理过程在例题1已提及.所以得到(X+1-5×7×8×9×11×10)则能被2~13整除.再求出2~13的最小公倍数(5×7×8×9×11×13=360 360),就能得到:
X+1-5×7×8×9×10×22=5×7×8×9×11×13k,
即X=277 199+360 360k(K=1,2,3,…).
(2)孙子定理解法摘要
X≡3×720 72×4+4×57 480×6+5×45 045×7+8×40 040×8+6×32 760×10(mod 360 360),
X≡8 295 199-360 360×12≡277 199(mod 360 360).
相比之下,孙子定理需要把数字计算得相当庞大,比较麻烦;而用加法消余法计算这道题,则只需要在X的基础上加上1,就可以把11个数的余数都消掉了,中间能省掉很多计算的功夫.
四、缩小除数余数法
(一)基本模型
假设有这样一个数,被A1除余B1,被A2除余B2,被A3除余B3,求这个数字X.
第一步:先对三个除数进行因数分解:A1=a1×n1,A2=a2×n2,A3=a3×n3;
第二步:推算得到X被a1除得到新的余数是b1(也就是B1除以a1得到的余数),同样的方法可以求出其余两个新余数b2、b3;
第三步:根据减法消余法或加法消余法求出一个数,使得这个数成为a1、a2、a3的公倍数,然后用相同的方法就可以得到要求的数.
(二)经典例题的简便解法
例5 今有物不知数,以五累减无剩,以七百一十五累减之剩十,以二百四十七累减之剩一百四十,以三百九十一累减之剩二百四十五,以一百八十七累减之剩一百零九,总数若干?
(1)消去余数法
根据题意得:
X=5T1=10+715T2=140+247T3=245+391T4=109+187T5(Tn均为整数).
在上式的基础上拆分得到:
X=5T1=10+143×5T2=140+19×13T3=245+23×17T4=109+17×11T5(Tn均为整数),
X≡0(mod 5)≡10(mod 143)≡7(mod 17)≡7(mod 19)≡15(mod 23),
X-10≡0(mod 5)≡0(mod 143)≡14(mod 17)≡16(mod 19)≡5(mod 23),
X-10-5×143×14≡0(mod 5)≡0(mod 143)≡0(mod 17)≡0(mod 19)≡0(mod 23)≡0(mod 5×143×17×19×23),
故X≡10 020(mod 5 311 735).
(2)孙子定理解法
X≡10×37 145×49+7×279 565×(-1)+15×230 945×(-1)+7×312 455×(-7)
≡18 201 050-1 956 955-3 810 925-15 310 295
≡-3 717 325
≡10 020(mod 5 311 735).
同样的,孙子定理需要把数字计算到相当庞大,之后再缩小;而本文介绍的方法首先缩小除数和余数,减少计算量,最后一步减去(5×143×14),为了消去17所对应的余数,却意外地把19与23所对应的余数也同时消掉,原本复杂烦琐的计算立刻简化.
五、结 论
消去余数法的推算过程,符合同余式性质原理,不必先推导定理,再加以论证,来作为解题依据,其省略写法既简便又能令人一目了然,易于理解.消去余数法有机会先后消除若干项余数,更简化求解过程,是中小学数学竞赛解题方法的良好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鹏.初等数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洪修仁.初等数论[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7.
[3]潘承洞,潘承彪.初等数论:第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