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机制探索

2019-11-29 11:24邓日清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互联网 + 就业指导高职院校

摘 要:在当前“互联网 + ”背景下,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近况与问题分析,从完善的就业机制、全面的就业指导课程、个性化就业服务机制、自助式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等 5 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互联网 + 就业服务”的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 +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自 2002 年以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201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而高职生由于知识理论不强,学历不高,其就业问题更加复杂严峻。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发展不断出现,使“”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结合成为可能。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充分利用好“互联网 +”的资源优势,落实精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目标任务。[1] “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在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就业思维,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研究“互联网 +”背景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探寻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是高职院校应有的责任担当。

一、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与问题分析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思想上也重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能确保就业机构、设备、人员和经费到位,设立就业指导机构等机构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各类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讲座,举办各种校园专场招聘会,初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稳中有升。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还缺乏互联网思维。[2]

(一)未能充分运用“大数据”方便联动优势,就业指导机构缺乏多方联动服务机制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构多采取院系辅导员三级管理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责主要是统筹协调,系部就业专干和辅导员应该是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落实具体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系部就业专干和系辅导员经常各行其是,在各方协调沟通联动方面缺乏制度化。系部就业专干和辅导员往往忙于事务性工作,对就业指导工作有心无力,经常对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安排的工作拖拉等不负责任的态度。这一各方机构职责不明确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缺乏运用“互联网+”能力,就业指导教育人员缺乏专业化和职业化

就业指导是一门系统的工程,非常复杂,这就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职员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就业指导工作就是事务性工作,负责收集和处理就业信息,协助办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流程,这不明白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核心优势是就业指导服务所在。目前大部分就业工作人员比较年轻,职称比较低,多为高校各部门机关行政人员、辅导员兼任,学科背景缺乏,缺乏就业指导需要的学科背景知识,平时工作繁杂,就业指导作为他们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必然不可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相关就业信息收集、处理中来。就业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缺乏导致的后果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够专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信息化技术操作缺乏,不能熟练、科学、有效的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 +”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

(三)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就业指导内容缺乏全面化和全程化,指导形式缺乏多样化。

“大数据”是“互联网 +”时代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然而目前高校对大数据的利用严重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内容多是实践性较强的、见效快的内容,如利用互联网和微信等平台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就业简历制作,就业应聘笔试面试技巧等介绍,而对于学生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指导普遍缺乏。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多停留在理论上的、阶段性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缺乏真实案例支持,缺乏生动通俗易懂性。就业指导形式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服务,多是集体教学,如大班教学、举行大型就业讲座等,学生普遍缺乏主动积极参与,多是被动参与。很少有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定制的职业生涯咨询和指导,这必然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机制探索

(一)健全学校、系部和班级辅导员三级联动的就业工作机构

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成立了各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努力构建“学校统筹,院系负责,各方联动,全员参加”的就业创业工作体系;明确各方职责,强化各方责任,校领导带头,上下联动,多方协力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根据就业工作制度规定的指标体系开展院系就业工作评优,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专业化、制度化建设。各系部共抓,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共同完善分片负责的就业推荐机制。创设起就业指导研究室、就业心理咨询室、大数据分析室等机构,对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

(二)实施“三级融通”的全程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互联网+”思维要求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全程化,实施“三级融通”的就业指导教育,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求职体验、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求职面试指导等完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大一开展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同时将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相融合,提高课程质量。大二开始创业课程教育,大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同时,积极开辟就业指导“第二课堂”,通过组织企业精英职业生涯访谈、校友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政策知识大赛、创业大赛、求职体验等活动,全方位动员、全员参与,有力促进了学生了解企业,掌握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

(三)运用互联网提升个性化就业服务机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独特的职业发展需求,给予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便帮助他们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确定职业定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方式,精准识别学生的问题点,需求点,加强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团队的建设,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以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等为学生送服务、送政策、送信息。这些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运用互联网提升个性化就业服务质量,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个性化”精准就业服务预约系统,为学生提供线上预约或线下解答的就业指导服务,消除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增强信心,提高抗挫能力。针对学生个性化需求,通过开设综合素质提升训练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多开展各种职业实践的第二课堂活动。举办职业辅导月活动,开展企业精英进校园。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开展就业咨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精心社级素质训练内容,帮助他们增加职业经历及择业技巧。

(四)搭建“互联网+就业服务”就业服务平台建设,

全面升级改版学校大学生就业业务办理和就业微信公众号功能,以线上岗位推送与线下招聘相结合,为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提供精准服务、智力支持。高职院校要就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互联网+就业“云共享”。通过有效的就业管理系统,搭建供需信息精准网络对接平台,完善我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信息数据库,充分就业网、手机短信、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新媒体渠道,送政策、送指导、送服务,建立供需精准对接服务平台。加强构建“门户网站+手机端微信”同步的就业创业服务信息云平台,实现信息查询、网上預约、招聘会报名、宣讲会申请、简历投递、对接24小时QQ客服学生团队等均“一机”完成,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Q20”模式,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五)打造双师素质的职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水平。

在当今“互联网+”背景下,就业指导工作有必要打造一批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工作人员。他们拥有专业的学科知识理论,拥有专业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理论。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对供需市场、企业人才招聘机制等认识。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使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让就业指导人员熟练掌握互联网新技术。

三、结语

互联网技术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尽力研究“互联网 + ”与高职学生就业的关系,高职院校应具有互联网思维,整合各方资源,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互联网+就业”模式,创新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精准就业的路径探索[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

[2] 王超玲.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9(09).

作者简介:邓日清,男,辅导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猜你喜欢
互联网 + 就业指导高职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互联网 +”时代微电影“全产业链”模式探析
让文化馆插上“互联网 +”的翅膀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