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

2019-11-29 11:24马克凡
青年与社会 2019年29期
关键词:建立

摘 要:货币制度是一个朝代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宝钞作为明王朝主体法定货币是研究明朝货币制度、经济制度的关键。大明宝钞的时代起于明初朱元璋所进行的币制改革,所确立的以大明宝钞为主、大中、洪武通宝为辅的货币体系,自洪武八年(1375)发行后,购买力逐年滑坡,直至正德(1506-1521)时,已基本退出了流通领域。文章将对“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与崩溃的过程以及原因进行浅析。

关键词:大明宝钞;货币体系;建立;崩溃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货币更是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其中纸币的诞生与使用更是我国乃至世界货币史浓墨重彩的一笔。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设益州交子务,以36万贯本钱为准备金,发行“官交子”126万贯用于市场流通,此举开启了我国纸币货币史之端。而元代的中统宝钞更是流通范围广泛,对元代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元朝末年统治者的“开河”“变钞”就是造成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索之一。明初朱元璋为恢复经济、稳定市场,“大明宝钞”体系应运而生。

一、“大明宝钞”体系的建立

朱元璋曾于小明王韩林儿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首次铸造铜币:“太祖初置宝源局于应天,铸大中通宝钱,与历代钱兼行。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洪武元年(1368)时朱元璋“即位,颁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曰当十、当五、当三、当二、当一。当十钱重一两,余递降至重一钱止。各行省皆设宝泉局,与宝源局并铸,而严私铸之禁。洪武四年改铸大中、洪武通宝大钱为小钱”但由于大中通宝与洪武通宝皆为铜钱,不便于流通,所以使商贾惯用元钞,加之铸币所需铜料不足、巨额的军费开支与政府财政十分困难,因此明王朝对于币制改革势在必行,于是,纸币系统的大明宝钞应运而生,因为此举一方面可以解决铸币材质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满足恢复发展经济、弥补政府军费支出的需要。

朱元璋在参考宋元两朝币制的基础上,发行推行了大明宝钞制。洪武八年(1375)明太祖“诏中书省造大明宝钞,命民间通行。以桑穰为料,其制方,高一尺,广六寸,质青色,外为龙文花栏。横题其额曰‘大明通行宝钞。其内上两旁,复为篆文八字,曰‘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图钱贯,十串为贯。”“其等凡六:曰一贯、曰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大明宝钞发行后,“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以金银易钞者听”。规定了大明宝钞的法律效力,确定了其货币流通使用的主体地位,自此明代货币制度进入“大明宝钞”体系的时代。大明宝钞的发布与使用目的在于稳定经济、恢复生产,在明初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为依靠明朝政府强制力所发行的纸币,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体系的逐渐崩溃

元代中统元宝交钞的发行是在受元朝法律约束的,至元二十四年(1287)中书省颁行《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对纸币的发行管理进行规定,如按路设立官库,按官定入库价和出库价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禁止私相买卖金银,以及对于商人私抬物价、伪造宝钞及官吏营私舞弊等行为,分别规定治罪标准等等。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其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代表一种特定的价值符号,其本身因制作材质的原因,并无太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为保证纸币的价值,必须预备出与纸币发行量等量的准备金来保证纸币价值的稳定。元代对于中统元宝交钞的价值保障有严格规定,如规定至元宝钞和中统元寶交钞的折价比例,设立平准库以加强对准备金的管理等。但元代纸钞最终也由于缺乏相应准备金、滥发纸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纸币急剧贬值。纸币因本身材质问题并无价值,其发行需要金银或铜钱等金属货币为后盾,以支撑其作为货币的公信力,促进纸币的使用与流通。但大明宝钞作为纸币并无以相应的准备金,明政府规定不能以宝钞兑换金银,金银单向由民间流入政府,是明朝攫取掠夺民间财富的表现,本质上体现了明朝货币政策是以剥削百姓的目的。由于没有金银作为储备的支撑,加之朝廷又滥发纸钞,使得流通领域里的贵金属大量回流至政府手中,导致纸币急剧贬值,造成通胀。

大明宝钞在发行之初尚能平稳运行,而后因政府滥发纸钞,纸币购买力迅速下降。早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任户部尚书赵勉就上疏曰“今闻两浙市民有以钞一贯折钱二百五十文者”,此时仅为大明宝钞发行的第十五个年头,宝钞已经贬值了四分之三。洪武二十七年(1394)“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至有以钱百六十文折钞一贯者。福建、两广、江西诸处大率皆然,由是物价涌贵,而钞法益不行。”此时宝钞已有了被市场驱逐的倾向,百姓宁可高价兑换成不易携带的铜钱,也不愿使用纸钞,可见宝钞已因疯狂贬值失去了民心。而一百六十文兑换钞一贯的比率,反映出宝钞的购买力在四年间(洪武二十三年至洪武二十七年),购买力下降了64%,导致了物价腾贵、民不聊生。史载初行宝钞时,钞一贯可买米一石;永乐五年(1407),一石米价值宝钞三十贯;宣德初年,石米价值宝钞伍拾贯;正统九年(1444),一石米已价值宝钞一百贯,大明宝钞已无公信力,流通功能彻底丧失,大量宝钞“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明政府为挽回宝钞的效力,在洪武二十七年宣布“罢行用库,令军民商贾所有铜钱,有司收归官,依数换钞,不许使行。”力图通过政府调控手段,禁止铜钱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借此来提高宝钞的地位,但由于宝钞公信力已尽失,所以此令并未终止大明宝钞持续下跌的颓势,相关规定很快就成了一纸空文。

宣德时大明宝钞贬值的情况更甚,竟然出现了“比者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请严禁约。”的局面,面对钞贱钱贵的现实,百姓不得已只能用金银制钱等金属货币进行商品交易,大明宝钞被市场驱逐,只能是或迟或早的事儿。明政府虽然为挽救大明宝钞的“命运”出台过各种的措施,力图稳定其币值,但因未触及使宝钞贬值的根本原因,所以皆未能取得实际效果。弘治之后大明宝钞已基本被弃用了,“钞法自弘(治)、正(德)间废”。明政府挽救大明宝钞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明英宗即位后,开始调整货币政策:“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遂减诸纳钞者,而以米银钱当钞,驰用银之禁。朝野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官俸用钞,钞壅不行”。而所谓的“米麦折银之令”即为明代中期在赋役税收上所出现的新变化——“金花银”。明代白银逐渐货币化的过程自民间始,其经过了自下而上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便是赋役折银。“金花银”的出现即为白银成为法定赋税收缴方式之始,从而确定了白银作为货币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至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这也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三、造成崩溃的原因

大明宝钞自洪武八年(1375)开始发行后,由于储备金的严重不足,导致其迅速贬值,购买力大幅滑坡,直至弘治朝终于为市场所淘汰。作为政府的法定货币,并且不断通过宏观调控强制干预的国家主体货币,大明宝钞崩溃的速度之快,令人在惊讶之余,不能不探究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明宝钞作为一套主体货币本身先天不足,在诞生之日起便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在政府未预留出相应数额准备金的情况下,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强行发行宝钞,并以皇帝賞赐、政府开支等形式投入市场。宝钞身为纸币的材质并未改变,之所以能够进入流通领域,皆因政府的行政强制手段,这种先天不足使其根本不可能维系长期的坚挺,一旦市场上币制出现波动,没有准备金为依托的纸币必然会出现购买力持续下降,最终因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不得不退出流通领域的恶果。而明朝通过政府法令推行的宝钞法,使金银贵金属单向流入政府的府库,实质是以一纸没有稳定公信力的纸币大肆攫取掠夺了民间财富,使百姓积贫,必然导致政治统治的动荡和经济秩序的混乱。

同时又在未预留相应准备金的基础上滥发宝钞。元末经济通货膨胀的主因便是由于滥发纸钞,从而导致了恶劣的影响。自洪武始为犒赏军费、赏赐军功、政府财政开支等印发了大量纸钞,源源不断的纸钞不断地流向市场,导致货物与货币的平衡被打破,造成通胀,购买力将急剧下降,物价持续上扬。若长期持续这种状况必然导致经济混乱,百姓失去对货币的公信力。货币流入市场的数量必须稳定,在宝钞已经出现了持续贬值的状况下,明朝为了解决政府财政赤字而疯狂发行,导致纸币的发行量远大于回收量,从而加剧纸币的贬值。

最后白银货币化给予了大明宝钞的最后一击。铜钱与金银自古便在我国市场上流通,因此铜钱与金银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享有了很高的市场信誉度,其自身的自然竞争力远远超出了缺乏准备金支撑的纸钞,因此也降低了纸钞在民间的被接受程度。政府为维护宝钞地位打压金银贵金属及铜钱的行为,反而刺激了其在市场交换中价值的提升。禁银禁铜不但未达到护钞的目的,反而促使宝钞贬值加速、并且最终被金属货币驱逐出市场。白银货币化是自下而上的革命,宝钞体系的崩溃是其产生的主因。民间对金属货币的广泛认可,迫使明政府不得不承认白银货币化的合法地位,以白银为主体的金属最终取代了大明宝钞成为主体货币,参与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明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3.

[3] [明]申时行撰: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4] 李洵.明史食货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6] 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7] 赵善轩,李新华.重评“大明宝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作者简介:马克凡(1996.06- ),男,河北乐亭人,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

猜你喜欢
建立
社保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护理伦理观念下以人为本的护患关系的建立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研究
建立良好的公证质量保证体系措施研究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