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育人的主渠道,在培养新时代的合格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改变我们的环境这一背景下,单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唯一的渠道显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由此合力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渠道作用被提上日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很好完成党中央给予高校的育人希望。新时代,高校师生同心同力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提升自己“思政育人”的本领,培养学生新时代的时代精神,完成好党对新时代高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很好实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发威,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合力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伟大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尤其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十八大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诸多次会议以及和高校师生的座谈会上提到新时代的育人标准和时代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更明确的提出了高校新时代的育人目标;2018年9月10的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高屋建瓴的对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认识、把握进行了阐述,要求高校在整体工作中定位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要求在高校党的建设统领下来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相关联,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部和外部的协同合力。2019年1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再一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以德育人的时代要求。在新时代,党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时代转变,要紧跟时代的变化,相应党的教育号召,切实采取可行有效的育人模式和教育新途径,圆满的完成党对高校大学生的时代殷切期望,使青年大学成为有理想、有信仰,为中国梦,为伟大的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的重要意义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列讲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切来看,新时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各级学校都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认识,真正把育人,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在实践中要确实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高等教育更是担负着未来社会建设者的教育问题,高校中的思政教育要很好的完成党交付的光荣使命,把青少年的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重点;其他课程老师要放弃以前教育的错误思想,要在每门课程中体“现课程思政”的主旨思想,认识到这是一个政治问题。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指向
(一)培养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青年学生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要对自己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认识到“思政育人”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能力的要求。尤其对于专业课程教师来讲,要下绝心树立“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同等重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能沦落为人们常说的“教书匠”,要实现其教书不仅仅传授一门技术、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成为学生人生的启明灯,思想的引路人。专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发现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逻辑,巧妙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与专业课有机结合,做到水乳相融,不露痕迹。在教学活动中要具有意识形态的主动性,要知道任何学科都不是单独的一个世界,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体现学生的三观教育,培养学生志存高远的志向,胸怀天下的胸襟,家国情怀的人文关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尤其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要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培养学生的内在思想品质,这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学生要真正全面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做时代的建设者
现代教育不是单向度的活动,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极大的挑战。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见识多广,接触新技术、新媒体频繁,他们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必须要结合时代的特点来进行。要充分利用互动式,交互式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自己主动愿意接受,强迫、高压、权威式都不太适合。因此,推进“课程思政”另一关键点要师生同步,目标一致,思想相统。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是同新时代共前进的一代,机遇与风险并存,因此,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敢于有时代的梦想、勇于追时代之梦、勤于圆时代梦想,能够身体力行的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确立远大的奋斗理想目标。只有这些理念在“课程思政”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得以贯通,“课程思政”的德育目的才能实现。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合力的落脚点
(一)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问题
在新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斗争继续存在,在这个时代,更加不能放松思想警惕。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坚持阶级立场,坚持国家主权意识,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分析纷纷复杂的社会现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看待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思政课程或者课程思政都要坚持这个原则不放手。要时刻记住我们的学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人才,要在党的领导下来办学,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性质去随心所欲的培养人才。我们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要忘记了这一宗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丢失精神的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征程中,凝聚全民族的思想,鼓舞全国上下拧成一股绳为实现伟大的理想、信念而奋斗也缺不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文明的精神旗帜,各级学校都要培养学生的这种价值观念。由此,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无意的体现对这种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弘扬,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伟大的奋斗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的理想信念,坚定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三)运用多途径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技术技巧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时达的年轻学生,由于他们与父辈生活在一个区别很大的外部环境中。他们衣食无忧、信息化泛滥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面临的诱惑复杂等等。因此,传统的说教,强迫命令,灌输在新的时代不能很好的成为第一选择。尤其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是空前的严峻。由此,在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结合新的媒体技术,结合新的可接受途径来进行活动。
时代的大河滔滔不息,要迎头赶上而不是被历史淘汰,新时代更赋予了高校新的育人使命这一重任。完成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在此时代的背景下,“思政课堂”和“课堂思政”合力研究成为时代必然,单打独斗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也不能很好的实现党交给我们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邓晖,颜维琦.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上海探索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6-12-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少朴(1984-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军事化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