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襄云 郭晓蓓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日常关怀,其依恋、倾诉等情感需求常常处于匮乏状态,继而引发情绪上的波动,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以“助人”为专业诉求,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其重点关注的弱势群体之一,而选择小组工作的方式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独特的策略优势,而且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小组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且特殊的儿童群体。根据社会学概念,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且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相较于非留守儿童而言,留守儿童大多较为缺乏与父母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而“面对面”恰恰是培育亲密型亲子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因与父母存在空间上的距离,彼此只能通过电话、网络或信件等方式进行沟通,无法充分利用各种肢体语言,沟通手段单一。这就导致其沟通内容多是关于生活和学习方面,较少涉及情感的分享与交流;长此以往,会导致其情感需求难以被满足,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调研表明,亲子分离会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如下心理特点,如: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要外出工作,從心理上抵触父母的离开;开始十分想念父母,感觉到强烈的孤独;想起父母的离开会引起大的情绪波动,会觉得特别的难受无助,特别是看到别的同学有父母在身边时更甚;个性变得敏感,越来越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缺乏独立性等。
社会工作以“助人”为专业诉求,从其三大服务方法,即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层面来看,社区工作法由于偏向于平均水平的帮扶,无法很好地兼顾到每个农村儿童的个人需求;而个案工作法虽然对于满足个体的独特需求十分有利,但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工作者普遍较为缺乏,在这种情况下,个案工作的开展很难进行。综上,对于缓解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来说,开展小组工作是最为切实可行的专业方法。
一、常见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情绪问题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他们缺少来自父母的日常关怀,其依恋、倾诉等情感需求常常处于匮乏状态,继而引发情绪上的波动,造成焦虑、孤独、敏感、抑郁等消极情绪的产生。
(二)交往问题
儿童与父母的交往模式往往是其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与原型,如果孩子们的与父母的交往是愉快的,那么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反之,他们就会逃避与他人的交往。研究表明在缺少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三)自卑心理
与拥有父母陪伴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自信心较低,更容易产生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调研显示,留守儿童产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觉得父母出门务工是为了挣钱,从而得出钱比自己重要的错误认知;二是把自己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觉得别的孩子有父母的关怀与爱护,十分羡慕,长此以往容易滋生自卑感。
(四)逆反心理
上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不信任、不理解态度,很容易导致其产生继发性逆反心理及行为。而在生活中,逆反行为所带来的惩罚会让留守儿童对管教者产生消极的看法和情绪,忽略管教者好的出发点,这种偏差的认知会使留守儿童更加不服管教,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式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方法在群体环境中的应用,是群体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体;其基本特征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群体的组织动员和群体活动发挥服务对象的潜能,解决人们面临的问题和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保证儿童是以自愿的态度加入小组
社会工作者应首先向参与小组的留守儿童解释小组工作的相关含义、推进步骤与活动方式,澄清小组目标;秉承儿童的加入与退出完全是自由的,在整个过程中尊重组员与组员、工作员与组员之间地位平等。
(二)正面安抚与情绪疏导
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引导组员进行深层次的自我表露,之后让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分享心得,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亲密度的群体。组员间可相互鼓励消极情绪的表达,彼此给与对方情感支持与心灵慰藉,渐渐减少自身的不良情绪,建立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工作员应注重以个体的积极情绪带动整个小组情绪体验,在小组内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
(三)建立组员内部的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应在与组员的相处过程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促进小组动力的形成,整合小组力量,推动小组内部支持系统的建立。在支持系统内,组员可以尝试与他人进行正确的交往活动,改善自己原本错误的交往模式,从而适应与他人的交往过程,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交往水平。在建立支持系统的过程中,工作员应辅助留守儿童学会与父母、亲友邻居、同龄群体、老师沟通交往,改善彼此原有的冷漠疏离、剑拔弩张的关系。
(四)转变自我认知定势
利用库利“镜中我”理论使组员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社会工作者应注重鼓励组员对彼此进行积极评价,并由工作员进行补充。有针对性的将每个组员的优势与实际事件、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分别教授每个组员运用“优势视角”为自己赋权、增能的方式与方法,引导组员正确利用自己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会对自己形成清晰且正确的认知,改变原先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态度,从而缓解自卑情绪。
(五)帮助组员理解父母的外出行为
邀请组员表达对父母外出务工行为的自我看法和个人理解,由工作员有针对性地一一纠正错误认知。播放相关纪录片帮助组员认清社会现状,正确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及目的,改善组员思考的方式,修正错认知。帮助组员换位思考,鼓励他们加强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促进组员与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
(六)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发展组员的支持系统
学校和社区是留守儿童较为重要的微观系统,工作员有目的性地向领导和教师传达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政策精神,旨在形成二者合力互助的关系,动员最重要的两大主体参与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工作员还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组员人际网络中能够提供支持的成员,如亲属、邻居、同辈群体等,帮助组员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促进支持系统的建立。
三、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路径
(一)基本流程
(1)组员招募:通过“调查—筛选—邀请”的招募方式,择取8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
(2)活动方式:现场讲授、组员分享、经验交流等。
(3)活动频次:一周一次,一次90分钟,共计10次。
(4)小组性质:成长性小组。
(5)小组目标:通过小组活动的开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有效地缓解亲子分离焦虑,疏导不良情绪;在小组内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转变自我认知定势,引导组员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能,树立自信;修正个人认知,形成对父母外出务工原因的正确理解,促进组员与父母亲密关系的建立;链接接亲邻、学校、同辈群体等资源,为组员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二)具体方法
(1)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
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留守儿童可能由于存在社交局限性,表现出不愿意自我表露,不愿意建立新的社交关系等行为。所以在小组活动开始之前,工作员需要找机会与组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减轻组员的心理负担。
(2)在活动中增加鼓励与称赞
在小组工作的进行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形成多多对组员进行鼓励和称赞的意识,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机,有针对性地夸奖组员,提升组员的自信,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表露。
(3)选择合适的游戏活动
工作员要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结合活动目的,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且实践性强的游戏活动。同时,由于此次小组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留守儿童,所以游戏要理念新奇且轻松好玩,以提高组员的参与度。
(4)培育温馨的小组环境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情绪,所以工作员要注重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健康溫馨的小组环境,使组员能够在良好的小组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下,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小组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缓解具有理论优势、原则优势、功能优势和方法优势,服务效果较为明显,工作效率也比较高。相较于心理治疗的方式,小组工作的成本更为低廉,性价比较高,对于家境相对清贫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选择小组工作的介入是一个十分明智的。
综上所述,小组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介入具有独特的策略优势,且其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探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也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助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静.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分离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2] 吕新萍.小组工作(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龙襄云(1999- ),女,湖南长沙人,安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工作系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郭晓蓓(1984- ),女,陕西西安人,安康学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