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主体:老师,人格教育的方法,人格教育的传者,传者和受者两人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人格教育分两块,教师和学生,运用主体和客体分类方法,得出在大学中除了家庭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人格的重要性结论,研究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结合我一年来做学生工作的经历试图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模式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以明了我国人格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和不足,旨在引起大学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度,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视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发展
现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浮躁的社会下,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大冲击、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如何发挥正能量,面对强大的理论和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可以说伴随了每个人的成长。在国内,到大学阶段几乎人人都接受了12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人对思想教育仍然不重视,仍存在认识上的空白,甚至不少人由于认识的空白而产生了偏见。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后备军,是未来中国梦的实践者,特别是90后,现在作为国家后备人才的主力军,其群体素质的高低势必会影响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昌盛。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健全人格,一个人如果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对生活充满嘲讽、批判、挖苦等情绪,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会具有一定的理解社会、政治制度、政治运行的能力,获得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个体、家庭、社会、国家都会产生一种正能量的推力,也是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初衷和最终目的。人格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早在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就认为,决定孩子的绝不是分数,而是健全的人格;教育者,塑造人格之关键在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为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教育工作使命责任重大,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格融合起来,以奋进的状态、创新的思路,努力培养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有思想的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国外人格教育模式历史发展研究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借鉴和总结其他国家,同时也从其他国家的范式中得到了启发。比如最早原始的学校教育起源于宗教,只有宗教场所才有机会学习文化;宗教活动本身就成为一种教育活动,最主要的知识都由巫师掌握并传授,但是宗教对教育的垄断,严重束缚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19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机械化权威管理教育。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两个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城邦国家,并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观,斯巴达教育7岁以前由母亲管,7岁以后在军营生活,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雅典的公民概念要广泛得多,它不仅要求一个人要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能过好和平的生活。这两个国家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良好的公民,对国家无限忠贞。但这两个国家公民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哲学是爱智慧,在古希腊哲人的眼中,智慧不同于知识,不可以从外界直接获取,是与人的思想、经验、个性、人格融为一体的。这些也昭示了古希腊的人格教育是以培养理性人格为目标的。国外大多采用隐性教学的方式。比如,哈佛大学早在1945年就出版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也成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美国人之所以对宪法和美式民主奉若神明,都是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果。
二、人格教育模式对比研究
在中国古代没有明确提出“人格”这一说法,但多用“人品”一词表达人格的意思,很多古代典籍中因此包含了人格思想。先秦儒家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对人的关注,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所以伦理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在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从总体上讲,先秦儒家的人格教育目标是培育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德性人格。中国的价值取向与国外的不同,中国追求集体主义,而西方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世俗去向与超世价值也不同,中国讲求天人合一,西方是赎罪。从侧重追求内在与外在的价值来看,中国重视内在价值,内在和谐,西方是只要你有任何价值都应该展示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也不用,中国大多是德育教育,而西方国家讲法治。从教育方式来看,西方国家是渗透教育,会投放到各个学科当中,而各个学科又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会设置专业课,德育部分是重要组成部分,大學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问题类型分析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
临床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心理障碍三种状态。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其核心,它能有效促进人全面发展。反之,人格不健全就是造成学生多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对于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调查方法采用美国卡特尔教授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量表(简称16PF)包括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这十六人格是相对独立的,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最后把十六种不同的结果组合了解,大致就能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二)大学生人格缺陷的具体表现
主体价值错位,理想、信念淡漠化。许多大学生弄不清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了解市场经济虽然给个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但这种空间不是一个人所能构造的,必须由社会群体予以配合和支持。
自卑。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往往是自尊心受挫的结果,没有自尊心也就不会有自卑感,过强的自卑感往往又以过强的自尊心表现出来。有些大学生的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懒惰。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国家以及政府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深远,在培养未来祖国接班人的道路上需要走的更长,更远。有人说:思想教育的重点是对人格的培养以及对正确价值观的树立,脱离了这个基本思想,思想教育将无从下手,进而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大学所进行的思政教育而言,理论课程只能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
(二)抓住大学生的特点,正确开展思政教育处在大学时期
大学时期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们确立人生目标、训练人格品性、培养道德责任感、促进身心健康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导向的思政教育的开展,能够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那么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将是大有帮助的。思政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培养学生精神世界的有力手段,对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认识到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有利于大学重视思政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高玉祥著.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黄静.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观及教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07).
[3] 李浓,李建斌,陈笑丽,武平.大学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01).
作者简介:邹颖(1994.07- ),女,新疆奎屯人,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