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重视不够、形式单一、脱离实际、网络媒介利用率低”等多重问题,与新时代背景下办好思政课,需要守正创新这一观点相背离。文章以思政引领者辅导员作为主阵地,探索新时代下,如何科学运用多元化视角,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原则,充分运用“四个多元化”,依托社会资源、网络载体,探索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方式新颖化的思政教育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多元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冀望为:提高政治站位、深化人文情怀、创新思维模式、开阔心胸视野、严于律己、端正人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如何开展思政教育,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硬、育人水平强、业务能力精的教师队伍,高校除了专业的思政教师,在学生工作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无非是辅导员队伍,如何在辅导员这一主阵地中发挥思政教育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是文章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起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教育内容枯燥无味,教育形式单调冗长、教育效果短暂不佳”是一些大学生脱口而出的评价,不言而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偏激的,但同时也反映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普遍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形成引领合力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各高校普遍对智育较为重视,重视专业课程的设置、忽略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思政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各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师一般为专业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学生处、保卫处、党团干部等,然而各部门间很少建立联结机制,开展思政教育时,往往分几条腿走路,各自为营,人为的将思政教育的系统性、连续性割裂。
(二)思政教育形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
课堂、班团会、各类型的活动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尽管为了响应新课改,各类课堂都在强调互动式教学,然而,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还是停留在“填鸭式”教学、“机械式”游戏、“敷衍式”互动上,学生的参与感、主体性基本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理论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
引导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理想信念, 大道理多于真实案例,忽视了教育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大部分思政教育有滞后性,没有及时结合时政热点、新闻焦点。
(四)网络载体利用率低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拓宽了学习传播的途径,远程线上教育有效的补充了传统教育的不足,当前,高校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政教育,主要集中在理论的阅读、资源的共享、日常的沟通这些基本功能上,网络思政教育学习模块有待挖掘。
二、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一)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多元化打破了传统的“一元论”,可引导高校教师及学生从多维视角出发,增强思政教育的包容性、灵活性、趣味性、丰富性、先进性,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使高校思政教育课堂的更加充实、饱满。
(二)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
多元化对于思政教育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在积极作用方面,多种文化思潮的碰撞和融合,可以开阔师生的视野和眼界,汲取外来先进文化,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开放的教学环境,学生摆脱了面授课程的弊端,可以自由学习、独立思考。
在消极影响方面,受多方思潮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更加关注眼前利益、物质利益,政治站位不明确,价值观念不坚定,甚至对思政教育产生抵触、排斥心理,加之前文所述思政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使得高校辅导员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举步维艰。
(三)多元化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路径
如何科学借助多元化视角寻找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路径,发挥多元化的长处,规避多元化的不足,是文章探究的重点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需要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以及针对性,对此,总书记具体提出了八个“相统一”,为文章规避多元文化的消极面提供了指导原则,结合“四个多元化”、“八个相统一”探析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授课教师多元化。主题教育的老师可以是校内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同时也可以为校外的“优秀校友”、“杰出家长”、“青年才俊”、“专业人才”等,通过此方式扩充思政教育教师队伍,通过教师多元化,挖掘主体教育中的真善美因素,用榜样的力量将做人与做学问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端正道德品行和价值取向,塑造其灵魂,可以真正做到“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与此同时,每学期开学初,制定思政教育计划表,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统一做出要求,在此基础上,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2)教育主体多元化。将“灌输式”、“填鸭式”、“机械式”、“敷衍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采取专业、年级、班级交叉集中教育等方式,尝试跨班级、跨专业、跨学院进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分小组、分版块进行讨论、探究,促进朋辈交流互动,增强主题教育趣味性。充分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产生影响,学生通过朋辈引导、探究学习,真正做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教育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使其两者辩证统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其行动,同时,将思政小课堂与创新大课堂结合起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鼓励其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真正做到“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3)教育内容多元化。将主题教育内容拓展延伸,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下功夫。宏观层面体现在爱国、爱党、爱校、爱学院相关内容;中观层面体现时政热点、焦点,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性问题;微观层面涉及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业困惑、就业痛难点、人际交往等问题。通过“辅导员金句分享”、“辅导员精彩五分钟”、“辅导员主题教育公开课”、“辅导员主题教育微课”等方式增强主题教育活力,每个层面的思政教育都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凸显政治智慧,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引导师生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真正做到“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明确每个层面、每一个主题的显性意义,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与此同时,在日常交流互动上,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真正做到“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4)教育方式多元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主题教育的方式主要为面授,教育场地可以为多媒体教室、剧场、操场、宿舍、大型演播厅、活动室;线下主题教育依托的载体主要为学习强国、易班、微博、QQ、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建立高校思政教育数据库,多方合力,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搜集各院系优质思政教育資料,将网络阵地拓宽、将教育艺术优化,运用鲜活的叙事技巧巧妙对接师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不因方式多样,打破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也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抛在脑后,做好多元化思潮所带来的理论斗争、舆论斗争,立场坚定的批判错误思潮和观点,真正做到“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通过“四个多元化”途径,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理论课“八个相统一”的重要论述,凝聚育人合力,确保思想引领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多元化的背景和环境使得高校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更有包容性,教育的主体、内容、方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开放,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扩展、深化,使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实现了自我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 朱静.协调育人机制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21).
[2] 田有煌,谢建平.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创新:困境与路向[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2).
[3] 丁宏.探索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J].智库时代,2019(02).
[4] 邹振宇.高校思政教育在文化多元化时代下的创新[J].才智,2019.
作者简介:沙梦丽(1989.04- ),女,回族,河南平顶山人,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经济与管理、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