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
——以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为例

2019-11-29 05:20张冲范毅华郭瑞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年21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学院

张冲,范毅华,郭瑞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河南郑州 450007)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软件学院办学提出严峻挑战[1]。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是软件学院办学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是在校生自主学习、科学研究与创新设计的重要教学场所[2]。国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越来越大,2015年国务院36 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3]中,明确提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同时指出要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该文结合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的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基地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并指出基地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

1 创新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的必要性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类的计算机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较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创新创业的意识[4],这就需要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培养较强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进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结合软件学院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总结目前创新创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下。

(1)目前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点仍然以开展创业讲座、参加大赛的鼓励方面为主导,创新基地建设更多是围绕场地基础建设,对于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建设,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模式。

(2)创新创业的培养仍然围绕个别老师的专业和特长,围绕小范围的学生培养开展,还没有形成以基地为体系的规模化培养模式。

(3)创新创业没有形成体系和相关的实验成果转化,仍然以教师的科技项目申报为主,未能形成让学生受益的固定培养体系和稳定的培养模式。

(4)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更多的是针对虚拟项目的孵化,未能真正引入创业团队,批量化、规模化带领大多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

针对这些问题,该文依托于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建设规划,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能力,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满足教师、学生实验活动的需要,构建创新实践完整的培养体系,搭建创新实践的活动基地,为高校科研提供全面的支持,进行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的研究和实践。

该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围绕“互联网+”类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制定由简到难的培养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开放基地,围绕开放实验室,制定相关的人员选拔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日常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手段研究和实施,为软件学院应用实践型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活动

2.1 基地现状

基地建设现状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成立于2006年,主要分为创新创业中心和创新实践开放实验室,现共有6 个成员基地,总面积近1 000 m2,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00 余台,总资产约80 万元,每年培养基地成员400 余人次。

创新活动基地在学院培养计划和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实践类的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基地面向软件学院学生公开进行选拔,自愿申请,培养周期为2~3年,基地进行系统的培训软件开发、信息搜索、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申请书撰写、学术论文撰写、硬件与软件等知识,建立软件学院的科研兴趣小组(每组10 人),每一届规模在10 组。

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重在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逐渐梳理出相关的培养模式、管理办法、管理思路和管理流程,通过基地的建设促进软件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基地的管理主体为实验实训中心的教师,负责管理小组成员的招募、申请、筛选、培训、科研创业项目、社会服务和竞赛等。

2.2 基地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培养模式,基地围绕创新实践为主题,依托校内创业团队带领,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软件学院、社会企业、校内创业团队、在校学生各自资源优势,搭建综合培养发展平台。基地培养模式见图1。

2.3 基地培养方式

基地人才培养方式依托学校平台支撑,借助社会企业项目资源,通过校内创业团队承接项目研发,带动在校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整个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基地设施建设是基础,培养体系是框架,管理办法是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各个部分都要规划和建设好。

2.3.1 基地建设规划

图1 基地培养模式

关于基地建设的规划:围绕校企合作,以校内创业团队扶持为重点,打造校企合作办公区,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凝练方向,积极培养人才,整体规模在20 个工位;同时建设研发中心,以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为主力,作为校内创业团队的人才梯队,开展系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设定30 个工位;面向学院围绕学生培养,建设基地学生培养中心,以新人培训为主,开展基础知识培训,设定50 个工位,作为人才筛选的基础。

2.3.2 基地培养体系

根据软件学院专业情况以及市场需要,整理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方向:前端方向:网页设计、前端制作;后端方向:PHP 开发、JAVA 开发、移动开发;产品方向:产品沟通、方案设计、产品原型、软件测试、文案;运维方向:新媒体运营、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推广、网站运维;技术方向:硬件、网络、操作系统;科研方向:学科竞赛、科研申报;大数据方向:大数据抓取、大数据分析、分词语义。

学生进入基地后,首先进行1~2 个月的基础培训,每周安排具体工作任务,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随后进行方向选择,引入对应的项目组中进行学习和进一步的培养。重点挑选出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组织观念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和发展,逐步成为团队的核心和骨干。

2.3.3 基地管理办法

创新基地组建学生管理团队,设置队长、副队长、办公室主任等若干名,划分为技术研发组、前端设计组、创新创业组、项目策划组等分组,分别设置组长、副组长若干,以项目组为单位,学生分级、自主管理,每个组实行末尾淘汰制,通过日常考勤、学习培养考核、目标考核、协作能力考核等综合考核指标,进行考核评选。

构建创先争优的综合体系,每学年进行评先评优工作,评选若干优秀学生,发放证书以资鼓励,创建积极努力上进的整体氛围。基地培养方式,见图2。

图2 基地培养方式

2.3.4 学生申请招募管理办法

每个学期在全院开展2~3 次固定的招募宣传,所有学生均可申请,经过学生团队组织的笔试、面试等两轮综合考察,确定符合条件的进行系统的培养,提出考核要求,不能达到要求的,将会被末位淘汰。

3 创新活动基地建设的成效

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为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综合能力,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细化运行管理机制,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创新活动基地在校企合作,项目研发,实践锻炼,创新创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开展了更多的合作,在项目实训、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训练、科技成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地逐渐形成了移动应用开发,微信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应用,大数据综合应用开发,企业应用系统二次开发等方向。基地成员共参与并完成各类应用系统开发100 多项。学生技能培养、创新创业培养取得丰硕成绩,学生荣获各类赛事国赛奖项30项,省赛获奖100 项。

围绕创新活动基地建设为主题,依托校内创业团队带领,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发挥软件学院、社会企业、校内创业团队、在校学生各自资源优势,搭建综合培养发展平台。改变了以往只是注重教师和在校生的校企合作,将校内创业团队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桥梁,为各方提供合作支持,从而增强了学院对外提供服务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将基地优秀学生积极向上的学风带动身边同学,起到了以点带面、改善学风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以中原工学院软件学院创新活动基地建设为例,首先阐述了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然后对基地的现状、基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进行介绍,总结了基地取得的成效,围绕“互联网+”类计算机人才培养研究,制定了由简到难的培养体系、人员选拔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日常管理办法及相关技术手段研究和实施。依托于基地建设,整理相关思路和流程,借助社会企业项目资源,通过校内创业团队承接项目研发,带动在校学生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实现多方共赢,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