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丰
胫骨平台包括胫骨近端关节面和干骺端,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属于高能量创伤,可造成患者软组织创伤,膝关节稳定性减弱,导致膝关节关节功能下降和功能障碍,将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另外,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对复位要求较高,且需恢复患者软组织完整度[2]。传统手术方法中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形式创伤较大,且易发生术后并发症[3]。本研究以传统解剖钢板固定为对照,分析微创内固定系统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恢复时间及术后膝关节功能、并发症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34例,女16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4.82±3.3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15 d,平均(6.43±1.75)d;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13例,Ⅵ型10例;其中17例存在侧副韧带损伤,39例存在半月板损伤,27例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例,重物砸伤9例,交通事故伤34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07±3.1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2 d,平均(6.38±1.69)d;Schatzker分型:Ⅱ型9例,Ⅲ型10例,Ⅳ型7例,Ⅴ型14例,Ⅵ型10例;其中18例存在侧副韧带损伤,37例存在半月板损伤,28例存在前交叉韧带损伤;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10例,交通事故伤33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4]诊断标准;经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者;年龄≥18岁;Schatzker分型Ⅱ~Ⅵ型骨折;拟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或微创内固定钢板治疗;受伤前无关节功能障碍。排除标准:陈旧性骨折;结核、肿瘤等造成的病理性骨折;术前血管、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合并心、脑等重要脏器疾病影响手术者;手术禁忌证。
1.3 方法 对照组行解剖钢板固定,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气囊止血后将患者伤肢膝下垫高,呈30°弯曲态,进行常规消毒,手术切口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调整,做切口后逐层切开至关节腔,充分暴露骨折区域后对关节腔进行清理,按顺序逐步恢复髁间嵴及后侧大骨折块的形态、髁内外侧大骨折块位置以及小骨折块,解剖钢板固定,氯化钠溶液清洗术区,常规引流、缝合。观察组行微创内固定,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气囊止血后将患者伤肢膝下垫高,呈30°~45°弯曲态,进行常规消毒,切开路径根据患者骨折类型调整,逐层切开后沿伤肢胫骨做L形切口(6 cm左右),逐步切开皮下组织,充分暴露骨折部位,靠近膝关节处做胫骨开窗植骨并复位,3.5 mm螺钉两枚置入关节面,在经胫骨前肌和骨膜间胫骨外侧固定接骨板,选择合适的微创内固定钢板,清洗术区并常规引流、缝合。
1.4 评价指标 ①手术相关指标: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开始负重、骨折愈合的时间。②膝关节功能评分:于术前及术后采用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5]对两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分数范围0~30分,评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佳。③并发症:统计术后并发症(包括膝关节僵硬、创伤后关节炎、疼痛、畸形愈合、膝关节粘连)。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用非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手术、开始负重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开始负重时间/d 骨折愈合时间/月观察组 50 68.53±7.24 207.24±22.66 38.35±2.26 3.21±0.23对照组 50 93.65±9.41 328.27±25.84 42.64±3.55 3.68±0.57 t值 14.961 24.901 7.208 5.407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术后 t值 P值27.33±2.12 41.966 <0.05 19.18±1.36 26.894 <0.05 22.880<0.05术前7.74±2.53 8.02±2.60 0.546>0.05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0 50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骨折类型,常由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所致,由于胫骨平台属于膝关节关键性负荷结构,其骨折可引发骨关节炎,造成患者膝关节疼痛和肿胀,影响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甚至造成患者活动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及生命健康较为重要[6]。
胫骨平台骨折常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易出现疼痛、关节僵硬、畸形愈合、创伤后关节炎等并发症,对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由于胫骨平台多伴有软组织损伤,其手术治疗除恢复关节面的正常解剖结构外,需尽力恢复机体损伤软组织,且内固定的牢固性、术后系统化的功能锻炼等均对患者术后恢复起到关键作用[7]。传统术式由于操作时间长、切口大、术中出血量多、疼痛程度较重等因素,对机体造成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内固定为获取充分的操作空间和手术视野、达成解剖复位,需大范围剥离膝关节软组织,可破坏患者胫骨骨折端血供,增加二次手术的风险[8]。近年来,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内固定系统引入关节镜、改进传统钢板内固定等措施,可清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情况,减轻切口损伤,降低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从而提高手术效果;同时结合生物接骨板技术和交锁髓内钉技术优点,发挥其固定稳定的优势,更符合胫骨近端解剖结构,减轻术中软组织损伤,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手术、开始负重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更高;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结果提示,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和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胫骨平台骨折手术中,通过关节镜的辅助可正确评估患者关节内创伤情况,从而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骨折复位程度,增加稳定性,同时有利于评估并处理韧带、半月板等损伤软组织,提高软组织修复程度,且可有效避免对关节囊的损伤,及时清理关节软骨碎片、关节内积液,减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出血量较少,创伤较小,可促进患者及早进行术后功能训练,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关节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此类术式取缔了剥离骨膜的操作,维持骨折断端血液运输,进一步促进术后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从而提高膝关节功能[11-12]。
综上所述,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和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