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鹤
脊椎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其中胸腰段脊椎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导致的胸腰段脊椎创伤性骨折[1]。而老年人群,由于年纪较大,往往合并有骨质疏松,出现胸腰段脊椎骨折的风险也随之升高[2]。对于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传统保守治疗的固定效果不理想,椎体愈合时间长,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容易诱发坠积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3-4]。因此手术固定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术式主要为后路经椎弓根单纯内固定治疗,能恢复伤椎的高度和正常生理弧度,但是手术后容易出现椎体内空隙,导致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内固定的失败率较高,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效果不够理想[5]。近年来有不少学者[6-7]发现,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对于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能起到较好的内固定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单独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和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以进一步分析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在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0例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为首次骨折,并排除患有脏器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可进行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s)]
组别 平均年龄/岁骨折部位骨折AO分型T11 T12 L1 L2 L3 车祸伤 坠落伤 重物砸伤 其他 A1 A2 A3试验组 67.6±3.9 4 5 10 9 7 18 8 5 4 18 8 9对照组 67.2±3.5 3 6 11 8 7 17 7 6 5 20 7 8 χ2/t值 0.371 0.458 1.127 0.894 P值 0.356 0.572 0.651 0.547骨折原因性别男/女20/15 19/16 0.169 0.648例数35 35
1.2 手术方法 对照组单纯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全麻,取俯卧位,在骨折部位的正中作一10 cm的纵形切口,逐层切开皮肤和韧带,剥离附着的肌肉,充分暴露椎体以及棘突、关节突、上下椎板等结构,视患者骨折的具体情况确定置入螺钉的位置,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上下椎体适宜的椎弓根处各植入2枚椎弓根螺钉,恢复椎体的正常高度。
试验组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前面的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操作与对照组相同。在置入椎弓根螺钉后,适当进行椎管减压,恢复骨折的凹陷部位。接着在压缩比较严重的一侧的椎体椎弓根处进行钻孔,置入专用的套管针。穿刺没有活动性出血情况时,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则开始注入骨水泥。注入过程中的压力要严格控制,不能过大,当注入的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应立即停止注射。注射完成后留置引流管并逐层关闭切口。术后常规卧床1周,并予以抗生素治疗,术后2 d拔除引流管,并在术后3周进行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在手术前、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后缘的高度压缩比、受损椎体下终板和正常椎体上终板之间的夹角(Cobb's)以及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其中椎体高度压缩比=(正常椎体高度-受损椎体高度)/正常椎体高度×100%。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分为0~10分,评分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另外统计两组的内固定松动、内固定断裂、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表2) 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椎体后缘高度压缩比、Cobb's角以及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椎体后缘高度压缩比、Cobb's角以及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表3)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s)
注: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 椎体后缘高度压缩比/% Cobb's/(°) VAS/分对照组 35 手术前 41.53±5.82 8.88±2.32 19.52±3.31 8.19±1.25术后1个月 15.94±2.21 3.91±1.27 5.13±0.92 5.63±1.01 t值 6.427 5.515 4.740 5.278 P值 0.011 0.015 0.021 0.012试验组 35 手术前 41.57±5.86 8.85±2.34 19.60±3.30 8.21±1.23术后1个月 9.25±4.05# 2.60±0.70# 2.25±0.74# 3.45±0.82#t值 25.157 11.935 19.092 12.60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n(%)]
胸腰段脊椎骨折是常见的脊柱创伤骨折类型,在脊柱损伤中的占比约在40%左右,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车祸伤、坠落伤、重物砸伤等外伤作用力导致的[8-9]。而老年人群由于多伴有骨质疏松,因此更容易出现胸腰段脊椎骨折。而由于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的脊椎稳定性也受到了破坏,脊柱失稳,因此传统保守治疗时,脊柱的稳定性不佳,且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并发症比较多,致死致残率较高[10]。传统的手术治疗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为主,能较好的恢复伤椎的椎体高度,且操作简便,患者术后的卧床时间较短,术后早期能进行康复锻炼,有效减少保守治疗的并发症[11]。但是单纯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时,很难实现伤椎的完全重建,应力主要集中在后柱,而且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在内固定后容易出现骨量丢失,出现椎体内空隙,伤椎重建后的中柱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椎体塌陷,内固定松动,导致内固定失败[12]。因此如何加强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后的椎体强度,提高伤椎的稳定性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椎体成形术是指经皮穿刺向伤椎内注入骨水泥,提高椎体前柱强度,重塑椎体,从而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也有助于提高椎体的稳定性。但是单纯椎体成形术应用时容易遗留脊柱后凸畸形,对于椎体缺损较大的骨折患者手术效果也不理想[13]。但是将椎体成形术引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在固定恢复伤椎的椎体高度后再在CT透视下注入骨水泥,有助于骨性愈合,减少椎体空隙,有效提高椎体强度,还能避免后柱应力集中的现象,促进前柱和中柱的生物力学强度的恢复,减少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14]。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椎体后缘高度压缩比、Cobb's角以及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手术前(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在并发症方面,试验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李怀玮等[15]的研究结论一致,显示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生物力学特性良好,能更好的恢复伤椎的完整形态,减轻疼痛,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老年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生物力学特性良好,能更好的恢复伤椎的完整形态,减轻疼痛,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