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泉伶 王洪祥
(1.吉林建筑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学院,长春 130000;2.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长春 130000)
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媒介形式充斥着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区别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的计算机、智能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以及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铺天盖地,以其高速、便捷、覆盖面广等优势,影响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00”后大学生在应该能够借助新媒介环境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应该具有对于媒体信息的思辨探究能力。
“00”后大学生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新媒体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行为习惯。课题问卷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使用媒介是“多数量”的形式。多于90%的学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媒介形式进行交流以及获取他们认为需要的各类信息。生于斯长于斯,学生熟练使用手机娱乐、学习、浏览新闻、讨论热点问题、微信交流等等,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传媒人”。区别于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体,新媒体的受众范围更广泛,媒体互动能力更强,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最直接接受者。
高校应该有效利用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建设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媒介素质的平台。大学生在校既可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又可以在媒体信息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精神境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新媒体铺天盖地,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媒介素质,但是,还需要高校健全素质教育体系,结合大学生自身媒介素质自省,实现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质培养。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主体信息多元化、信息传播海量化等特点,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选择信息能力、应用信息能力和评价能力。
大学生是新媒介的年轻的受众群体,但是对信息的接受是单方面的接受,所以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有时会出现缺乏理性思考的盲目接受以及过度不辩方向的信任。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①联系好友,建群社交;②网上娱乐,休闲消遣,宣泄感情;③关注并获取新闻时事信息,学习充实自己。大学生对新媒介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欲罢不能。但是,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获取利用还只是从自身主观感性需要出发,只接受自己愿意接受的信息,而缺乏对信息的辩证判断能力,容易被外界多种非正常因素影响,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会出现偏差。大学生应该完善自我明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在媒体信息的大海中,建立健全自己的是非观,构建健康的认知体系。
结合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应用“PHP技术”“ASP 设计及应用”“数据库开发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技术开发设计校园网站。学生在网站上发布最新的计算机业界动态,也可以发布社会热点新闻,链接大学生关注的网站等等。利用网站资源,结合“慕课”形式,实现更深入的教育数据的共享。
大学生可以利用贴吧、微博、微信、QQ 等多种方式,交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应用新媒体的形式,实时对学生答疑解惑,了解并注重大学生的深层次需求。通过组群等方式,教师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使线上的学习区别于课堂上的形式化的学习方式。
第二课堂有别于第一课堂,特点就是实践动手操作多于专业理论讲授。利用第二课堂媒介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性是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举办校内学科竞赛,可以有效调动学习的学习竞争力,提升学习效果。比如举办“程序设计大赛”,“计算机网络安全大赛”,“网站设计大赛”,“数据库设计应用大赛”等等。第二课堂补充了第一课堂的不足,和第一课堂一起形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方式。学生之间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课题回收问卷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媒介超过三个小时。其中很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娱乐以及朋友交流上面,这就导致了学习时间以及正常休息时间被缩短,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了身体健康。大学生应该将精力合理分配,在学习和学校事务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质水平。对专业理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在思辨中增加自身的媒介素质。
高校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新媒介参与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及实践,在校园网络建设、教育方式及手段、教育理念等方面都提升了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水平。坚持健康的媒介传播环境,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更加深入的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学习。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 年度一般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引入媒介素质教育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体系优化与探索”,课题批准号GH17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