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徐宁 罗 友
(成都体育学院,成都 610041)
大学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运用文献检索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查发现雅安校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校锻炼时间与次数较少,课外锻炼投入少,锻炼项目单一,锻炼动机以增强体质与促进心理健康为主,其次是锻炼前热身不够充分,锻炼后缺乏放松或放松不够科学,还有场地器材等限制,影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体验感。同时学业的压力等是影响学生参与锻炼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最终提出了相关对策方案,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科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健康生活。
课外体育锻炼是在体育课以外的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多种组织形式,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人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2030 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 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1]。严格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2]。国家颁布一系列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青年是国家未来,不仅关乎自我还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加强体质建设尤为重要。
以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非体育专业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文献检索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与调查研究并登录CNKI 等线上网站进行文字检索和网络查询,为该研究的完成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科学有效的采集数据。本次调研过程中实际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问卷188 份,有效问卷180 份,回收率98.67%,有效率98.65%。
表1 雅安校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情况表
课外锻炼兴趣能够促使人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有着较强烈的兴趣,男生的兴趣多于女生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较大,学生投入也较多,具有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终身锻炼奠定了基础,也让学校能更好地落实全民健身政策,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图1 雅安校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图
态度属于行为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从图1 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是受到自己的心情变化影响的,在遇到心中悲伤与忧愁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消解自己的坏情绪,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预防自闭等一些消极情绪。
图2 雅安校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图
图3 雅安校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段图
大学生进行规律科学的运动对增强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证明,每周2-4 次运动较合适,有益于身体放松与体力恢复,大学生将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因此,要达到科学有序综合性的发展,塑造多方面,健康性,学习型人才,课外体育锻炼十分重要,课外体育频度应该提高,锻炼时间也可以适当延长,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图4 雅安校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强度情况图
运动强度可以通过心率检测呈现出一个人适宜的强度大小,运动强度还根据运动的量个人体质情况相关。个体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
图5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动机调查图
体育锻炼动机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源泉,能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运动中去,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希望自己能够增强体质,强健身体。要将动机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学生才能明白运动带来的好处,学生应该强化动力。
图6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分析图
通过调查发现,雅安校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上,大多倾向的项目有羽毛球、跑步、乒乓球、网球、足球、跳绳、舞蹈等。这些项目对人数要求不高,大多数能独立完成,具有可操作性强,易于开展活动。学校里面场地设施也较其他地方安全、方便、设备全面,而且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校园运动氛围好,体育锻炼项目类型多,技术复杂,了解学生选择体育运动的意愿,更有利于促进学校课外体育的发展。
图7 影响雅安校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因素分析图
通过以上数据,发现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学业就业压力较大、校园体育氛围、学生组织形式变化、选择项目内容的差异等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兴趣缺乏,技术指导,体育态度及习惯,运动技术水平等。
通过对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在校大学生的调研,得出了以下结论:学生总体上来看是积极的态度,兴趣浓厚,学生参与目的与动机是增强体质,塑造体型,减轻学习压力,消费水平总体上是较低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达到了每周3-4次,体育氛围较强烈,但男生的参与频率大于女生的频率,女生应多加体育锻炼,调查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同时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动较少,对体育健康知识认识不够,学校对体育健康宣传不足,学生体质的下降,体质测试成绩逐渐降低,学生要加强对体育锻炼的行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减少心理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政策,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宣传体育锻炼,促进校园运动氛围。学校多组织趣味体育运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乐趣与热情,积极培养学生主动锻炼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学校的体育场地基础设施全面,但学校部分场地对学生的开放时间较少等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场地的开放程度,教师要激发学生在体育课的兴趣,加强体育技术与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培训,以科学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应强化运动目的,付诸实践到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