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荣
(宁夏中卫市中卫中学,中卫 755000)
当前,建设“美丽新中国”的号角已在全国各地吹响并行动起来,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精神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同时树立起正确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精神并贯彻于日常生活中,同时树立起正确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维护生态文明,首先得让人类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并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当代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应该充分领会生态文明的精神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中。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探索和挖掘教材相关内容,结合生物教学对学生进行了生态文明教育,具体如下: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亲身到外面感受自然环境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适当、合理地渗透生态文明的知识,潜移默化,对树立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有很大的作用。高中生物教材,直接或间接体现生态的内容比较多,这成为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生态文明精神很好的知识素材。例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节,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与该章节相关内容主要有两条:第一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重难点知识,如“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原因”讲解清楚,完成学生把知识点应用于考试的目的;第二条,课堂知识点延伸到生活,通过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讨论和感悟,以提高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课堂流程可以这样处理:帮助学生理顺当今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展示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图片→设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师生共同归纳“导致生态环境出现严重破坏的原因以及对我们子孙后代的影响”→提升:我们该怎么做。这一教学过程的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领者,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简单的解说或点拨,让学生慢慢地走进领略生态文明的情景中,特别到最后一环节,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后感悟出“我们应该这样做”时,生态文明的意识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了,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又如,讲到进化论的内容,其中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外延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生态文明的内涵。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内容是过渡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课堂上对该内容的解释通常是这样:生物过渡繁殖导致个体数量增加,但地球环境资源有限,生物个体间为了有限的资源而展开生存斗争,由于遗传变异导致个体的争斗力出现差异,因此,争斗力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弱的就被淘汰掉。自然选择学说经常发生于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当学生理解了该内容之后,我们可以把该内容直接迁移到人类社会,让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变得更确切:世界人口庞大,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也非常激烈,因而生存压力越发加大,假如资源无限,人类社会生存斗争会不会这么激烈?竞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会不会这么多?社会资源为什么会变得有限?我们人类活动对它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要降低我们人类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我们该怎么做?通过以上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和交流,学生就会意识到,大部分的人类活动都是在以不断地掠取地球资源的基础上而进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对人类乃至其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
地球上人类的频繁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但大部分中学生不是没留心而是发现了也可能没多加思考。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场景引导或激发学生的生态思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当屏幕 “草地上的金腰带” 这一标题出现时,学生的兴趣和好奇立刻被激发起来,紧跟着显示几张图片:绿油油的草地上醒目地伸展着或大或小的黄泥道。学生看后意见不同:有见惯不怪的、有惊讶不解的、有可惜的,也有愤怒不平的……接着打出一个问题:这些路本来就有还是怎么来的?还没等教师开口,学生马上众口回答:原来没有,路是人走出来的。此时,教师可以把其中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给学生:从这里走过的人都没意识到,他们一步步为草地编织的“金腰带”是以牺牲草地上的植物为代价,他们的生活方便了,但草地却受伤了。如果我们把这一场景放大,投射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那地球将会成为一个“金裸球”。因此,我们不能为了自己的方便而不惜代价去撕扯地球的绿衣裳。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除了完成教材规定的探究性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应的探究性小实验让学生动手完成,通过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以及实验结果的思考与分析,学生更能直观地体会当环境改变之后,生物的生活状态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等问题。例如,可以设计这些小实验给学生动手探究,通过对这些实验的探究与分析,学生真实地观察到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再指引学生假设性地把这些问题放大再讨论分析。
事实上,不但是当代中学生,我们大家也应该意识到,要维护生态文明发展,首先人类活动要文明。人类物质文明要发展,前提条件必须要提高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只有意识到生态文明对生物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做到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