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中学,安顺 561011)
文本细读实际上指的就是学生在对于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予的指导,保证学生能够在多个方面和角度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反复的阅读,了解文章的重点,达到深层次理解文本细节的效果,对于其中刻画的比较深入的知识内涵有着一定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更能够通过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进而对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性作用。
初中阶段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讲、学生听,这样的方法导致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配角,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学习相关知识,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位置,使其在学习和阅读中能够对文本有着初步的认知,后期的分析和理解工作才更加有意义。所以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首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通过朗读的形式,掌握全文的内容,保证大脑中能够形成对文本内容的初步认知,这样才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学生开始朗读之前,向学生交代写作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等,并且提出基本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进而获得对于文章的初步感知。
优秀的文章作品往往需要读者深入的分析,走入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其所传递的核心价值思想一般都体现在作品的细节之处,不管是其中人物形象的描写,还是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这些都需要不断的阅读和细读,最终得出答案。所以在初中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重文本的细节内容,以此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内涵的理解。这一阶段教师想要学生理解文章,就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放慢阅读的速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的思考和学习文章内容,以此提高其对于细节之处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时候,因为文章属于古文,所以虽然篇幅比较短,但是阅读难度增加,其中包含的道理也比较深刻,特别是其中作者针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更是值得深入分析。这时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就能够了解其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的写作方法,并且在细微之处感受文章的内容,分析人物的性格,提高阅读的效果,实现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
通过了以上朗读和默读两个环节之后,学生已经能够初步地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并且对于文章的核心和内涵也有着一定的掌握,这时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更深层的角度对文章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重点。使学生也能够更加深刻的揣摩文章中写作的句式、语境和情感等。在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能够保证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缩短距离,充分感知文本内容。
例如:在学习《最后一课》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反复默读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内容,因为这篇文章的写作环境是在法国,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陌生感,所以教师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把当时法国的社会形势利用视频播放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多媒体内容细读文章,说出自己的感受,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精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创作背景、类型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都不相同。写作手法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本的写作手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真正实现细读文本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关注文本的写作手法。需要注意的是,文本的写作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文本的写作风格,另一个是文本的语言表达。文本风格方面,在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从这一方面进行引导,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水调歌头》《岳阳楼记》等。语言表达方面,鲁迅的文章其实可以非常好的体现。比如,在《故乡》中对长妈妈、闰土等人的语言描写部分就非常的精彩,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微妙的变化。
综上所述,纵观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方式能够看出,在传统教学思想理念的影响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经常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以上内容中提出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在多角度改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阅读学习的效果,使其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进而更好地发挥出阅读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进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