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与国际接轨浅析中国杂技的创新、融合、借鉴

2019-11-28 07:50林静
丝路视野 2019年17期

摘 要:中国杂技是古老的艺术,民族特色鲜明,中国杂技艺术曾引领世界杂技艺术潮流,改革开放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杂技成为打入国际市场的艺术奇葩,经历数千年发展历程后,杂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纽带,新时期中国杂技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杂技艺术经验优势,实现杂技艺术创新融合发展。简要回顾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基于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现状问题分析,探讨中国杂技艺术实现与国际接轨中创新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国杂技艺术 创新融合发展 国际经验借鉴

中国杂技艺术源远流长,是国内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随着全球化发展,杂技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艺术。杂技最初技艺表演给人的印象是杂耍,通常作为戏曲艺术的附庸,从原始社会人本能对身体控制,杂技艺术在历朝历代发展变迁。杂技艺术发展经历了复杂到简单的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新时期中国杂技艺术发展面临许多问题,节目艺术形式创新不足制约杂技艺术的发展,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要借鉴其他国家杂技艺术发展经验,实现创新融合发展,促进中国杂技艺术更加繁荣。

一、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劳动发展,依赖于人类对自我身体开发,构成了杂技艺术诞生的基本内因。中国最早诞生的杂技艺术为汉代的角抵戏,《汉书·武帝记》表明角抵戏在当时有所表演,隋朝前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连年战乱艺术表演难以发展。

唐朝开元盛世,百戏发展成为杂技。秦汉至唐朝时期为杂技艺术发展的萌芽期,杂技艺术作为成型的艺术形式存在,史书记载可见各朝杂戏隐没出现,多为百姓游乐。宋元后至明清时杂技艺术有意识的被传统戏曲吸收,融入打戏动作,提升了戏曲的艺术水平,使杂技有了自身发展的艺术追求。明清以来随着戏曲发展杂技艺术进入创造阶段。体现为对表演者体能开发,对动作技术难度更高要求。由于杂技艺术在戏曲艺术中边缘地位,但此时期杂技艺术实现了跨时代长足发展。近代以来,西方马戏艺术形式,舞台照明设计对中国杂技艺术创造产生很大影响。

杂技艺术进入创造时代后(80年代初期),杂技艺术表演出现大量艺术创新,新时代杂技艺术成为人们审美文化的重要部分,春晚等大型舞台呈现取得良好成绩,但对国外舞台杂技艺术表演借鉴并没能与中国艺术文化传统较好融合,人类历史上珍贵艺术理论与群众艺术主题还不能完美结合。

二、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现状

以鲜明民族风格著称于世的中国杂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技巧表演艺术之一,从其逐渐成为完整的表演艺术形式起,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近百年来从国外杂技艺术中汲取有益元素创新发展。中国杂技经过发掘整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杂技因特有无语言障碍艺术优势成为开拓国际时尚的王牌。

改革开放以来,杂技艺术在国际演出市场占有率最高,为国家对外演出创汇艺术门类之首,为弘扬中华民族游戏传统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我国杂技艺术整体发展呈现出作品质量不断提升,但同时演出市场进入瓶颈阶段,有待创新发展。近几年杂技艺术得到长足发展,从抓节目内涵综合艺术手段上看,中国杂技艺术节目品种繁多,《中华神韵》《南风粤韵》等大型专题晚会,《逐日——荡爬杆》《现代男女软功》《绳技》等精品节目成为杂技发展史上璀璨明珠,中国杂技艺术进入新的阶段,其蓬勃发展昭示着杂技艺术在国际地位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杂技艺术逐渐失去往日的风光。物质生活水平地提高,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分散了人们对杂技艺术的关注。中国杂技艺术程式化,使得外国演出商对传统杂技逐渐失去兴趣。传统表演模式如果不认真研究未来发展趋势,适应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中国杂技将在世界艺术市场份额逐渐缩小。

以福建省杂技团为例,该团成立于1956年,创作演出了《单拐倒立》《小蹬人》《柔术转毯》等一批杂技精品节目,获得10枚国际金奖和60多枚国内奖牌,先后出访了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中东地区等50多个国家,还连续10年春节期间应邀赴台湾澎湖演出杂技专场,为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积极贡献。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建杂技团目前也面临优秀杂技演员缺失,节目艺术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因此中国杂技艺术发展必须向国际接轨,不断借鉴吸收外来先进经验融合创新发展。

三、与国际接轨中中国杂技艺术的创新发展

杂技创新宏观含义是人无我有,具体含义是提供前人在艺术技巧内涵与表现形式未有的质的变化,在形体特征上引起具有奇妙,美的直观感受。有人认为从生活中提炼整理传统,移植国外优秀节目等路径探索,有人提出抢救整理历史遗产,学习国外优秀节目,借鉴姐妹体育艺术,总之杂技艺术创新发展可概括为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吸收。

继承的目的是更好的丰富发展,绝对不能盲目照搬套用,必须把握推陈出新的指导方针,立足于现代生活土壤,取得广大观众的审美认同。不断优化其特征,使其在各艺术领域中更好的显现民族传统艺术优势。继承弘扬传统杂技目的是保持民族优秀传统杂技个性,稳定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开辟的民族精神。继承中通过去粗取精改造,以表现新时代精神与审美意识;借鉴吸收对技巧性强的杂技艺术比较复杂,任何艺术门类发展中从本体出发,不断向世界艺术中吸取营养。同时以自己的个性艺术对其他艺术广泛性烛照。借鉴要充满科学精神,要认真研究,严格选择,切实融汇。

中国杂技艺术创新发展需要在表演内容上继承创新,通过提升舞台表现力为杂技造势,赋予杂技艺术思想内涵。杂技继承是对基本技能表演形式发扬,创新是对传统改革突破,杂技创新必须做到形式内容和谐统一,使观众得到耳目一新的感受。国内外都有值得借鉴的案例,如哈萨克斯坦国家马戏团《蹦床》,将体育运动改造为杂技节目,体现编导的智慧,拉近了观众与杂技艺术的距离;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肩上芭蕾》,将芭蕾舞表演技巧引入杂技艺术,将欧洲芭蕾引入杂技,通过规范的芭蕾技巧表演,使传统杂技技巧成为节目的过渡等。

随着舞台声光电技术的发展,舞台表现力是提升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春晚大型舞蹈运用声光电技术,杂技表演对舞台灯光道具等大胆改革,使杂技表演形式具有时代气息。杂技是综合艺术,展示背景是高超的技术,需要传达思想。主题晚会成为杂技表演流行做法。中国杂技团推出的《中华魂》,河北杂技团的《玄光》,郑州杂技团的《仿唐杂技》等系列主题杂技晚会,在节目编排,表演形式等方面实现突破。沈阳杂技团的《天幻》是现代雜技艺术的先河,以展现国粹气魄,利用现代化设置拓展舞台表现空间,使杂技艺术增加神秘色彩,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审美升华。杂技人需要承担社会赋予责任,通过表现大爱唤起社会共鸣,如抗震救灾等是宣传社会正能量的良好主题。

四、结语

杂技是伟大的艺术表现形式,三千多年的传承使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杂技艺术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部分,杂技事业繁荣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是新时代下党和人民赋予杂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欣赏水平提高,杂技艺术要想赢得观众认可必须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在与国际接轨中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赋予杂技更多思想内涵,促进杂技艺术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才.中国滑稽的现状、趋势及可能——第十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滑稽比赛观察[J].杂技与魔术,2019(03):49—51.

[2]郭云鹏,周春桃.不忘初心谋发展砥砺奋进谱新篇——2017中国杂技盘点[J].杂技与魔术,2018(01):11—13.

[3]王睿.创新中求发展的杂技出探之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02):195.

作者简介:林静(1979.12—)女,福建省杂技团,福建省古田县人,大学学历,二级艺术管理,研究方向:主要从事艺术管理(演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