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

2019-11-28 08:16高适何蒲明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三产融合乡村振兴

高适 何蒲明

[摘要]在利用DPSIR模型分析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驱动,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压力与状态,提出了优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选择,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

[关键词]三产融合;乡村振兴;DPSIR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总方针。其中,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也是我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近几年,农村产业正在由分割向融合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各经营主体间的联结机制日益紧密,政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性扶持不断加大。但农村三产融合还不够紧密,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因此,在新时代,应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和抓手,通过破解农村三产融合的困境,助力乡村振兴。

1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关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实现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可以借用DPSIR模型(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进行分析,因为提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一个层次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DPSIR模型可以揭示三产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关系(图1)。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驱动力(Driving Forces),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Pressure),对比农村三产融合的现状与问题(State),调整优化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Impact),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Responses)。

2 农村三产融合对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驱动

2.1 对产业兴旺的驱动:在产业业态上实现点到面的转变

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首要条件,提出用“产业兴旺”代替“生产发展”,旨在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关键在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状况如何。从产业业态上看,传统的单一化农业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现代化需求,需要拓展农业的发展空间,实现发展的多元化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提升和完善利益链。从农业多功能性上看,有助于实现乡村各种资源的多元化价值,对乡村传统历史文化和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现代化的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的多方面的价值增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功能价值,使农业顺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性发展。

2.2 对生态宜居的驱动:在产业空间上实现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变

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度发展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农村社会环境污染和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最终实现生态宜居。在农村社会环境方面,农村三产融合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产业的纵向发展融合,实现农户收入和相关产业产值的增加,为生态宜居建设提供充足的财力。农村产业的横向发展融合,拓宽产业发展领域,乡村产业业态的转型升级为农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的农业资源的利用中去,推动农村生态和社会环境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2.3 对乡风文明的驱动:在产业结构上实现单轨到多轨的转变

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乡风文明的推动。三产融合在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基于乡村自然资源要素,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教育,生态等要素的融合,加强文化旅游和文化教育的建设。从乡村文化旅游建设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融合了传统乡土文化和现代化城市的慢文化理念,依据地域特色发展,由单一的传统农家乐模式向多样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的单轨发展向多轨发展的转变,发挥旅游产业的经济溢出效益,以产业的发展进步带动传统村落文化的复兴。

2.4 对治理有效的驱动:在产业运行上实现一元主体到多

元主体的转变

三产融合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关键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传统的农村治理结构的不科学性凸显,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村民参与率低,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农村的有效治理。在村民参与度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工返乡,这是遏制农村“空心化”,增加农村中青年劳动者参与农村社会改革,提高农村社会民主协商意识的有效途径,实现一元主体到多元主体的转变,加强公共事务的参与度。

2.5 对生活富裕的驱动:在产业增收上实现单要素向多要素的转变

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增加农民收入成为衡量战略推进效果的关键因素,各地依托地区资源和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各融合主体的利益联结日益紧密。各融合主体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三产孤立发展的格局,通过对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单要素向多要素的转变,以不同的路径增加收入。通过与融合主体签订产品合同,双方进行产品,技术,服务等的交换,保证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和提高产品溢价;以资金,物资资本等投资形式参与到融合主体中去,能有效打破农民资金不足的困境。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压力与状态

3.1 产業内部的压力与状态: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产业融合的不断推进,各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以农户与农业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例,农业企业根据农业生产向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农产品原料,企业协作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同时农户以土地,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企业,享受“股份分红”,“资金入股+劳务收入”等分配方式带来的收益,在稳定农民预期收益的同时实现增收,建立了优势互补,权益共享的利益联结分享机制。但经营主体间依然存在着联结机制单一、松散等状况。在生产活动中,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是签订产品购销合同,采取订单买断制,买卖双方以合同进行一次性交易,它不涉及生产过程中市场,技术和其它因素,也不能解决农产品销售等问题。农业多功能性丧失,农业的功能停留在底端产业链的供给上,初级农产品的供给占农业贡献率的较大比重,农业生产要素跨领域融合面临困境。

3.2 产业外部的压力与状态: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

为加强农村三产融合的深度发展,各地产业融合新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的农村合作社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合作方式,在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搭建出有效合作平台。在培育农业产业链的实施主体上,加快对主体的培育,以農业生产合作社为例,在2013年至2017年的五年间,中国农民生产合作社的数量由951000家增加到196.9万家,平均每年增长20.4万家。在培育农业产业链支持主体上,加快培育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信息机构,农业保险机构等农业支持性主体。在经营主体方面,部分经营主体经营能力不强,结构单一,农业企业对农产品的加工尚处于粗加工阶段。在产业融合体制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过程中收到政策性约束较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3 产业外部的压力与状态: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建设

相对于农业的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从中央到地方,依据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特点,出台一系列的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性政策。中央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农业产业集中到城市产业园区,为农业生产提供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推进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的融合,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等。农村经济基础建设集中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领域,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农村供水设施等较落后,与农业生产的衔接性不强;农村交通设施不完备,与发达的城市工业区有较大的差距。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滞后,在农村医疗方面,存在农村高素质医护人员缺乏,制度公平缺失、体制管理滞后等问题,农村的医疗经济负担依然很大。从农村教育水平来看,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扩大,概念老旧和教育质量低,影响了农村人才的培养。

4 乡村振兴战略影响响应下三产融合发展路径选择

4.1 重塑乡村产业形态,培育农村产业新业态

依托传统产业资源,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提高农产品的多功能性和价值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项目,围绕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引入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新业态。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和智慧农业的示范推广,因地制宜的建设示范工程,突出农业新业态的发展优势,引导更多的潜在者加入现代农业体系中去。将现代互联网发展和农业转型相结合,完善以电商企业为主导的农村互联网平台,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和物流基础建设。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制定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标准,拓宽新产业新模式发展的空间,营造出新产业健康发展的大环境。

4.2 丰富乡村产业结构,推动多模式发展

农业的深度融合需要产业的多元模式协同发展,各模式的发展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内部融合方面,加强产业一体化,发展养殖与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农业科技渗透,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业产业进行交叉渗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外部融合方面,加强农业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积极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升农业与教育、医疗、科技等的价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将现代产业发展理念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拉动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培育农村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乡村产业园区,鼓励领军企业,高校与产业园合作,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4.3 拓展乡村产业空间,加强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建立在乡村空间的优化布局上,乡村的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首先,要优化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引导资金流向农业产业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之间要素的合理配置;其次,要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在文化基础建设上要加大投入,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媒体”的文化发展模式,满足现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最后,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将产业发展带来的资金收入,部分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去,改善相关的产业配套设施;建立产业发展环境评价体系,切实保障农业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4.4 完善乡村产业经营,增强经营主体能力

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决定着产业发展状况的好坏,随着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在培育农业经营者方面,鼓励农业经营者积极发展以家庭式为基础的产业经营,加入农业生产的合作社。实行产业的联合经营运作,利用现代机械和信息技术来实现大规模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在农业管理体系方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制度来规范各种经营主体的发展。实行农业产业经营的股份制改革,引导社会资金进行投资,实现对传统农业的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改造,降低农业相关产业发展的风险。

4.5 健全农村产业体制,优化利益分享机制

健全农村产业体制,关键是要对农村产业体系中的经营方式和利益分享机制进行优化重构,以适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在创新经营方式方面,依靠乡村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引导农村产业走组织化和规模化的道路,注重发挥乡村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产品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散”“弱”状态。在优化利益分享机制方面,建立和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利益分享机制,重视和支持农民参与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去,引导农户将生产资料投入到相关产业中去,实现生产资料变经营资本再变产业股本,在保证农户收益的基础上,提高股份收益的比例,进一步解决三产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农民利益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2] 刘海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升级与三产融合[J].经济纵横,2018(11).

[3] 肖小虹.中国农业产业链培育框架构建:原则,目标,主体和运行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2012(11).

[4] 陈英华,杨学成.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机制研究[J].中州学刊,2017(8).

[5] 魏三珊.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困境与转型[J].人民论坛,2018(2).

猜你喜欢
三产融合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湖北宜都市柑橘农业循环经济研究
“三产融合”怎么合?
诸城:工业强县的“三产融合”之路
基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念的农业园区规划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小岗村三产融合续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