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程 郑秋菊 黄骏
[摘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人”培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经济发展优先占据主导、概念不清、教育缺乏有效途径和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当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人”培育工作中政策及执行效果、经济利益需求、生态建设成果的示范效应、激发内在自觉性等要素及相互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采取普及知识、完善制度、习惯养成和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等对策来打牢“生态人”培育工作的基础,以实现生态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意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人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B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对于优化国土资源空间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划定的重点区域。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划定不仅是基于整体发展的需要,对区域自身发展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核心任务就是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要完成这一任务,不仅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更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生态人”的培育对国家生态功能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人”培育现状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大多是生态、工商业基础薄弱且交通不便的地区,也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决定性影响。而“生态人”理论仍处于完善阶段,其培育工作也处于实践探索中,而对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绝大多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来说,虽然不同地区各有差别,但都面临同样的困难和问题。
1.1 经济发展优先仍不可避免居主导地位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虽然是以生态保护建设为主,但也并不是完全否定其发展,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寻求一条经济与生态融合发展的路子。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虽然这一指导思想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拥护,但由于传统思维、政绩考核以及个人的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即使国家财政拨款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和农民仍有一种不可遏抑的经济发展冲动,即经济发展优先居主导地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问题,即如何取得地方政府及个人的利益平衡问题。在没有明确规定和取得相对合理利益之前,经济优先仍是基本的想法和做法。如琼中县湾仔村、义和村,由于橡胶价格下跌、槟榔价格上升,许多农民想砍掉橡胶树,改种槟榔树,但由于橡胶是国家战略储备物资,不允许随意砍伐,同时又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才没有出现以前砍橡胶树改种槟榔树的情况。虽然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农民也了解市场价格有涨跌,采取一半种橡胶树、一半种槟榔树的做法,但如果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很难抑制随意砍树的行为。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维稳的考虑,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没有完全禁止。因为要获得收入的最大保障,几乎所有农民都将树下的杂草清理干净,这对水土保持不利,即使可以种植林下经济作物获得收入,也难以提升积极性。而且琼中县、白沙县的政府工作人员都透漏出一种发展的渴望与冲动,甚至希望开放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促进经济发展。
1.2 “生态人”概念尚未普及
“生态人”是与“经济人”相对应的,是一种更加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狭义的“生态人”是指单纯的环保人,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的生态理念,明显与马克思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有矛盾。相比之下,广义的“生态人”是追求人与自然平衡,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还要求个人与他人、人类自身的完善。这一假设理论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政府中应有基本的认识,但实际上在县乡政府工作人员极少了解这一概念及其在生态建设和“生态人”培育中的作用。因此,大多数基层政府工作人员狭隘地认为,所谓生态保护就是不砍树或多种树,或者减少甚至消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影响。这种认识在实际中很难实现,也是对生态保护建设有一定抵触的原因。实际上对自然环境的要有科学的认识、必要的参与和合理的开发,单纯的环保主义过于保守,而纵容“经济人”的做法则对生态破坏太大。因此,人与自然的平衡是最佳的状态,也就是习近平提倡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是培育“生态人”的目标。在琼中县立马村的调研中,农民有对环境的认识,却没有生态意识,例如将卫生环境理解为生态环境;还有就是认为种树施的肥都溶解到土壤里,地表看不到任何痕迹,就不会产生任何污染等,凸显了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浅薄,“生态人”更无从谈起。
1.3 生态意识培养缺乏有效手段
由于经济基础、文化层次、自身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生态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手段。當前,县乡机关干部和村干部的生态教育主要以开会传达国家政策精神为主,对农民则是以标语口号为主,对其中本质涵义与实质精神并不理解。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停留在表面,农民不得其解,县乡干部则追求形式主义。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缺乏生态教育的人才,另一方也缺乏应有的重视程度,造成了生态意识培养只停留在表面。虽然生态教育宣传不能以考试来检验效果,但面对农民一问三不知的情况也是教育失效的表现。这一结果凸显教育宣传不到位,考核缺失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禁止砍伐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也有卫星图像作为重要考核依据,也有相关惩罚措施。但生态建设标准难以统一,考核依据在实践中难以确立,地方政府因为自身认知水平、考核导向、经济条件、维护农村稳定等诸多因素的顾虑,生态文明建设难以有效实施,这也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最大困难。
1.4 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
海南琼中县万叶村因为建设水库涉及生态环境移民搬迁,当地政府也做了规划和准备,但居住点原规划的80hm2耕地只有27hm2,而经济补偿的商铺久久不能完工,而且对预期收益也有顾虑,因而,部分村民又返回到原居住点(约三分之一),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因为政府的补偿没到位,所以对这种情况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生态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谈,而是与实际工作、生活紧密相联系。一是与改善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二是与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及可行性成正比,三是与政府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威信也密不可分,四是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显然这次生态搬迁工作并没有做到。这也暴露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意识培养除了核心的教育宣传工作未实施到位外,其他的配套措施也不完善,如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实施效果的考核评定、经济发展规划与基础条件、政府自身形象与威信以及农民的意愿和话语权等都是培育“生态人”必不可少的要素,思想教育更需要实践才更有说服力。
3.3 多渠道激励公众生态行为习惯养成
就公众而言,通过日常行为习惯营造一种绿色消费文化则是生态文明最佳的体现。就目前而言,公众精神文明没有达到完全自觉的程度,必须采取教育、物质奖励、政策支持、消费引导等方式促进习惯养成,而思想教育和利益引导相结合是当前最有效的培育方式。特别是利益引导的恰当运用,帮助公众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接受生态旅游的模式,反对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非绿色消费方式,增加公众生态涵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从自身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消费者。同时要加强奖励,一方面是物质奖励,通过直接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贴息等方式对支持生态建设的公众(特别是农民)进行奖励,不能让觉悟高者在经济上吃亏;另一方面是精神激励,通过开展各项活动,对那些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理论或实践表现优异的群体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彰,使其在精神方面有着充足的获得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方式处理,最大限度激发公众的内在潜力。
3.4 政府应加强自身管理,树立良好形象和威信
国家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当地的民众,具体说来农民要占据绝大部分,但主导却是当地政府。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对地方政府来说,领导地方人民开展各项工作也是本职所在。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地方政府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只有加强自身管理,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取得人民的信任,一切工作才能顺利开展,“生态人”培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开端,最终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从教育的层面看,政府自身作为就是对人民群众的示范和榜样教育,如果失去这一點,“生态人”培育工作是难以成功的。
总之,“生态人”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在当前时期,不能追求超前发展,而是要立足当前实际情况,在把握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自身特点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基础上,以生动的事例做好生态常识的普及工作,打牢“生态人”培育的基础工作,这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习明,张鹏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的精准扶贫之道[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5-82.
[2] 丁煌.政府形象建设: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途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6):31-34.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5] 毛江晖.“生态人”假设下的共同参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6(1):53-57+64.
[6] 侯军英.从“经济人”到“生态人”—海南国际旅游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培育[J].学理论,2015(32):50-51.
[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