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微
【摘 要】本文分析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中学生缺乏科学素养、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薄弱等问题,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提出修订课程标准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构筑“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学模式、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混合学习模式等对策,推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专科层次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C-0071-02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要想有效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科学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教师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促进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培养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等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不断地进行探索,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乏科学素养。《幼儿园专业标准(试行)》强调,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文科生为主,科学基础薄弱,比理科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低,其中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又低于其他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从幼儿园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情况看,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逐渐成为幼儿园一线教师的主体。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缺乏最终会导致幼儿园科学教育处于被动局面,影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幼儿园观摩课或者公开课教学活动中,大部分为艺术领域和语言领域的活动,教师对科学领域活动有畏难情绪。“究其原因,一是教师认为科学知识深奥,幼儿难以理解;二是主要原因,幼儿老师自身科学素养低,选择此主题,对自身挑战较大,无法预知的教学状况太多,望而生畏。”因此,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要担当起这个重任。
(二)专科层次学生设计和组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技能薄弱。一方面,根据幼儿园对实习学生情况的反馈,幼儿园教师对实习生教学技能评价普遍不高,特别是科学领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从学生课堂实训也可窥见科学教学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一是教案文本设计格式不规范,语言文字表达功底薄弱。二是活动设计能力失语,活动设计不符合幼儿科学教学提倡的教育理念。不了解幼儿各个年龄阶段发展特点,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对活动内容分析不准确,导致课程难度和课程容量把握不当。教法单一,问题设计缺乏指向性。三是课堂组织能力欠缺,教学基本功不扎实,教态不大方,口头语言表达不生动、不流畅,甚至出现常识性知识错误。教具制作粗糙,活动材料准备和投放不当等。
其原因在于:一是学生科学素养不高;二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重理论讲授,轻实践训练,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三是学生实践机会少,不能做到每学期都到幼儿园实习,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缺乏感性认知。即使到幼儿园开展教学实践实习,由于实习时间和实习生人数限制也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开展一个科学教育活动。近几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规模扩招,班数多,班额大(班级人数多在50人以上),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只能观摩和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实训练习。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思维力,才能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质量和水平,使得幼儿教育朝着内涵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工学结合”理念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满足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幼儿教师。
(一)修订课程标准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幼儿园科学领域包含科学探究和数学认识两部分。为此,本门课程教授内容涉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1.修订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即“教什么”的问题。在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之前,课程内容依据教材编写逻辑来选择,教材内容存在理论性知识偏重,实践性不突出的问题。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没有将课程内容与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教学活动实践需要紧密联系,课程内容指向性不明确;偏重知识传授、轻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时对这些系统的理论学科知识理解困难,对如何在幼儿园运用这些知识感到迷惘困惑。这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的幼儿园教學中,幼儿园教师对实习生的教育活动实践能力评价普遍不高。为此,本课程以实践能力为导向,在分析幼儿教师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任务基础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定位更加精准明确,突出实践能力。依据学科逻辑和幼儿教师所需的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削减理论知识,保留必需的、适用的理论知识。将学习内容按照学科逻辑模块结构划分为三大模块:科学教育活动基础理论模块、组织技能模块和拓展技能模块,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与实践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理论知识进行分解融入实践项目任务中。在分析教学内容基础上,对实训项目重新进行梳理,把“实训项目”列为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2.更新教学内容。幼儿教育在不断向前发展变化,这就要求专业课程的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教育发展步伐,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否则学生毕业就和就业岗位脱轨。比如,给学生介绍最近在科学领域大热的STEM教学模式;思维导图如何运用到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借助PCK理论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等。适时吸纳新内容,开阔眼界,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态,使学生学习与幼儿园工作保持一致性。
(二)构筑“教、学、做、思”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本质上都是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为完成某一具体的工作任务而展开的教学行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幼儿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力。实践的任务和项目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幼儿园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来设计典型的实践任务。一是设计科学小常识分享、科学小实验演示、科技小制作,种植大蒜做观察记录等任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科学常识分享活动安排在课前5分钟,教师按照学号顺序每节课请2名学生上台做科学小常识分享,要求每位同学分享的常识不重复。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教态、语言表达能力和众人面前说话的胆量,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常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为学生将来都幼儿园工作积累科学教育素材和经验。二是设计撰写活动目标、主题网络图、模拟观察活动提问和导入环节、设计实验记录表格、模拟数学教育活动的讲解演示、组织数学游戏、制作数学教玩具、各种模拟试教活动,提高学生的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三是设计抄写教案、看视频写课堂实录、撰写教学活动方案、撰写评课稿、说课稿等任务,增强学生教学设计文本撰写能力。四是在教、学、做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模拟教学活动、录像示范课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在完成上述项目任务过程中,增加了教学实践机会,促进了教学技能的自我建构。在“做”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了抽象的幼儿科学教育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混合学习模式。具体如下:
1.运用移动教学平台辅助学生学习。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移动方式促使传统课堂学习模式发生变革。很多教师开始尝试使用“课堂派”、蓝墨云班课等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借助手机微信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學生到课情况、回答问题记录、个人与小组作业上交与批阅、教学资料的收集与共享等都能通过移动教学平台实现,它便于教师高效管理课堂,易于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尤其对偏向理论的授课内容,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趣味性、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请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这个话题,按照以往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中会请几个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其他学生则无法与教师面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教师运用教学平台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发起这个话题,学生就可以在手机客户端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的看法,并通过主题词迅速抓住全班学生的主要观点。即使是平时,不善言谈、胆小怕发言的学生也能通过手机教学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使所有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移动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对学生做出评估。教学平台的使用还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将课堂内和课堂外连接在一起,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有机结合。
2.运用微课尝试翻转课堂教学。课程组的教师将部分课程的重难点内容制作成微课,并上传到“课堂派”等教学平台,要求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学习。在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任务,然后到课堂上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师生讨论、教师点评、答疑。本课程要完成科学教育和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两门学科的教学,课时有限,课堂实训的时间不充足,学生普遍对“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活动设计与指导感到困难,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学习的模式节约了课堂讲授的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模拟教学实训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有利于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翻转课堂有效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的弊端,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郭海燕.高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工学结合背景下专科层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4JGB295)
【作者简介】韦 微(1979—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