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锂 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湾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3~6岁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长远的影响,如果负面情绪(急躁、易怒、悲观或者孤独、焦虑、对自己不满意等)常出现而且持续不断,便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后的个性与人际关系的发展。
作为幼儿园教师,虽然对幼儿的情绪管理越来越重视,但当幼儿真正出现心理问题时,往往还是关注较少,并没有继续跟进健康教育,或者是教育的方法也不尽合理,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
场景一:集体活动时间,王子涵小朋友因为跟邻座的小朋友聊天被教师批评了,于是一直对教师嘟着嘴,翻白眼。“王子涵表现不好,真丑。”就因为这句话,王子涵一直在哭闹。教师说了很多安慰的话,也没有效果。于是,教师见软的不行,直接上硬的:“不许哭,马上给我闭嘴。”“还在哭,真丑。”
场景二:班级自然角里,珊珊养的蚕宝宝死了,一直很伤心。教师说:“你再哭的话,等会儿就不要跟我们出去玩滑滑梯了。”
场景三:自主游戏的时候,教师突然听见小石头的哭声。“怎么了?”“刚刚有人打我了。”老师回应:“谁打你了?怎么会打你?”小石头一下子声音高了:“就是高叶航,他用脚踢我……”结果,孩子愈发气恼地宣泄被打的情绪。
以上三种场景中,教师都是想马上“压制”孩子的现有情绪表现,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对待孩子的情绪,根本无法真正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解决情绪背后的问题。教师采取的策略算得上智慧吗?显然还远远不够。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美国麻省总医院儿科专家、哈佛学院儿童心理专家总院罗斯·格林博士提出:由教师来替代孩子大脑的额叶部分,也就是用“积极合作式解决问题”(solving problems collaboratively and proactively,缩写SPCP)的方法彻底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铄是我们班一个比较活跃的男孩,平时就喜欢跑跑跳跳,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打闹闹。今天他又和旁边的小朋友小沐互相推搡,嘻嘻哈哈地玩得不亦乐乎,这一幕刚好被我发现了。因为他们的身后有小凳子、桌子,万一不小心把对方推倒了,身后的任何一个桌子或凳子的角都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马上走过去劝阻他们:“不要这样,万一推倒了很危险的。”听我这么一说,小沐赶紧乖乖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可是铄呢?他不开心了,很不满意地将已经坐在座位上的小沐直接推倒,嘴里还说着:“游戏还没结束呢,真讨厌。”被推倒后的小沐哭了。“推人是不对的,你应该向小沐道歉。”旁边的小伙伴们看不下去,纷纷“围攻”铄。铄一听,直接就地坐下,用手捂着脸呜呜哇哇哭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马上去拉他,他却四脚朝天大哭了起来,看起来似乎还特别伤心委屈。
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只要遇到类似的情况,铄就会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发泄,小朋友或老师越是拉他起来安慰他,他越是脾气更大、更犟,并且哭声也会提高很多。
以前,我习惯性地认为他是一个天生脾气犟、执拗的孩子。但是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些孩子爱发脾气、执拗,并不仅仅局限在无理取闹或为了引起成人的关注。人类的社会技能很多是由大脑额叶、前额叶和额叶皮层下联合区控制的,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只是没有足够应对当时问题的能力:灵活性和耐挫性方面的相关技能,或者说是这些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发展得迟缓一些。“只要我能,我也想当乖小孩啊!”罗斯·格林博士就替爱发脾气的小孩说心里话。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孩子不想做好,换句话说,只要有能力,孩子就会表现好。
那要具备或是掌握哪些技能才能让孩子表现好呢?罗斯·格林博士提出:必须掌握执行技能、语言处理技能、情绪管理技能、认知灵活性技能和社交技能这五种技能。缺少了其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就会导致一系列的行为——突发性的冲动、挑战性的行为、肢体及言语上的冲撞等。
经过分析,我发现铄跟格林博士研究中爱发脾气的小孩的特征非常吻合。既然铄的技能掌握不够好导致不能与他人很好地沟通,那就从帮助他掌握技能的角度入手。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将儿童莫名其妙地发脾气称作“神经绑架”。当孩子进入发脾气状态时,他的正常思维已经“离家出走”了。如何才能确保孩子的大脑不被锁定,神经细胞不被“绑架”,帮助铄在发脾气过程中更清楚而有效地思考,把“离家出走”的思维找回来呢?教师要采取怎样的措施帮助铄的这些技能得以发展?于是,我尝试运用SPCP方法,帮助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从根本上真正解决他的情绪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步骤1:将心比心。这样能让孩子冷静下来,也能确保孩子说出他焦虑的原因。不知道如何做?其实很简单,向孩子重复道出他的顾虑,连续运用印证式倾听法完全复述他说过的话,让孩子有自己的情绪被老师尊重和接纳的感觉。于是,我跟铄的第一次互动就这样开始了。
师:你很不开心,是吗?
铄:是的,我很不开心。
师:哦,你很不开心。
铄:小沐不跟我玩。
师:哦,你很不开心,是因为小沐不跟你玩。
铄:我很不开心,李老师不准我玩。
师:哦,你很不开心是因为李老师不准你玩。
这么来来回回地重复孩子的话,铄的哭声一次比一次小,后来变成抽泣声,再到后来,铄自己说:“我不哭了。”
到此,问题还没有解决,铄认为自己不开心,都是小沐造成的。只要他觉得好玩,就可以不顾危险,不顾教师的提醒;只要他想和谁玩,谁就要一直陪他玩;就算他把小沐推倒了,也不是他的错。他只从自我的感受去思考问题,并没有意识到小沐不想玩了也许是因为听了教师的提醒,在那种环境下游戏很不安全,更不知道换个安全的场地游戏还可以继续玩的道理。这些理性分析,特别是共情和协商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都是需要大脑前额叶支持的。于是,在接下来的互动过程中,我尝试帮助铄的大脑前额皮层发挥作用。
步骤2:界定问题所在。引导孩子回顾事情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出现情绪的真实想法,帮助孩子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在步骤1的基础上我跟铄的互动继续。
师:(将心比心)我知道,因为小沐不跟你玩,你很不开心。
铄:是的。
师:那你把小沐推得这么重,他疼得哭了,你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铄:嗯……其实,我没想推得那么重的。
师:老师相信你肯定不是这么想的。小沐被你推倒后,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铄:嗯……(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很显然,孩子的态度表明了他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了,不需要我一直追问他是否承认自己的错误,我需要做的是如何引导铄做好或者改正自己的错误。
步骤3:邀请。界定问题所在之后不要忙着改变孩子的想法,而是用商量的口气来邀请孩子和我一起解决问题。于是,我和铄的对话继续。
师:老师觉得小沐被你推倒后一定很疼,很难过的。
铄:嗯……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既可以让游戏继续,又可以不推倒小沐呢?
铄:不知道。
师:你可以试试到安全一点的地方玩之前的游戏,或者和小沐玩别的游戏。
铄:我想和小沐玩别的游戏,我喜欢跟他玩。
基于这种“问题解决”的示范对话,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铄就可以借鉴这次的经验,知道怎么去处理类似的问题。或许,此时此刻正是铄向小沐道歉的最佳时机。于是,我和铄的对话继续。
师:小沐现在还很难过,不愿意跟你玩,怎么办?
铄:那我去跟他说对不起。
最后的结果:铄跟小沐道歉之后,小沐原谅了他,两个小伙伴很快就开心地玩起别的游戏……
像铄这样被宠惯了的“小皇帝”“小公主”经常会无缘无故大发脾气,不明了自己情绪的状况,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控制及疏导自己的情绪,这是具有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体现。上述案例证明,应对这样的孩子,运用SPCP方法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的。因为将心比心——界定问题所在——邀请,这三个递进的过程就是由教师来替代孩子大脑的额叶部分,帮助孩子进行理性的思考,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共情、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像铄这样的孩子仅仅靠这一次的帮助,只能暂时解决当下的问题,不可能使他的情绪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一下子有显著提升。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SPCP方法慢慢引导他,一次不够两次,两次不够三次,三次不够四次……尽可能耐心地坚持,帮助孩子提高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共情、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