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燕婷 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幼儿园
我们的区域游戏研究,主要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精神,定位于转变教师观念,回归幼儿这一主旋律,不断调整和优化班级区域环境布置及区域材料的有效投放,使得区域游戏成为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辅,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来调整相关内容开展活动。
1. 区域空间规划的改变。
由于我们园区活动室和午睡室是合并使用的,所以教师们在规划区域的时候,喜欢将区域靠墙边设置或缩在角落里,活动时,中间很大一块面积空在那里,这样便于中午搬床不用挪动太多的柜子。但这样区域比较拥挤,也不便于幼儿交往。
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后,我们进行了一次业务学习,将幼儿游戏时的场景拍下来一起观察讨论,教师们发现这种拥挤的区域不适合幼儿活动,而且有的班级分区也有问题,建构区与美工区靠在一起,游戏时,美工区的幼儿常常被建构区的孩子影响等。
经过这次业务学习后,我们以中二班为试点班开始调整班级区域,中二班的教师将区域面积进行扩大,将区域设置到教室中间,充分利用起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并合理布局每一个区域,考虑区域之间的动静隔离。阅读区、益智区、美工区这些比较安静的区域尽量放在一起,与热闹的区域隔开;美工区设置在盥洗室旁边,便于幼儿操作后洗手;热闹的建构区,创设在空间相对较大的阳台上,使得幼儿的活动空间更大,建构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更不会干扰到教室里其他区域的游戏。
中二班的教师还尝试将KT板、矮柜等作为隔断的方式增加区域的面积,KT板搬动比较方便,便于午睡时搬床,很快就被教师们接受了。通过试点班的调整,别班的教师很快就看到了成效,我们组织了一次中二班区域观摩活动,主要观摩该班调整后的区域环境。教师们发现,宽敞舒适的区域环境更受幼儿的欢迎,孩子们之间再没有拥挤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动空间。观摩后,大家开始了自己班的区域环境大调整,努力创设一个让幼儿能够真正自主、自发玩起来的环境,让幼儿能够自由地游戏。
2.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变。
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变主要是将活动区的整体环境与主题环境相结合。这主要来自于一次市里组织的“秋溢峰影”主题活动环境设计的评比活动。我们以前一直强调区域环境要与主题环境相融合,但一直找不到切入点,找不到合适的方向,这次的活动给了我灵感,但是这样的主题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要消耗教师们很多精力。于是,在会上我就问有没有班级要报名,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没想到,教师们都很积极,最终有五个班报名参加了此次比赛,其他不参加活动的教师也表示尝试着一起做。
紧接着是确定主题,经过大家商量,决定在“秋溢峰影”给的线索中找,最后确定每个级部确定一个关键词,这个关键词也是结合现有教材及幼儿年龄特点确定的,小班是“我喜欢”,中班是“动物”,大班是“军训”。关键词确定好了,小的主题是班级教师和幼儿一起确定的。小班教师通过平时对孩子兴趣点的观察,确定了小主题,如小一班的幼儿看过《汽车总动员》的动画片,对里面可爱形象的汽车感兴趣,所以他们选择了“我喜欢汽车”的主题。小二班的幼儿比较喜欢甜甜蜜蜜的糖果,所以他们班选择了“我喜欢糖果”的主题。小三班则选择了以色彩鲜艳的水果为主题。而中班的幼儿相对来说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中班级部集体组织了一次晨谈活动,和幼儿一起讨论自己想把教室变成什么动物。最终结合孩子们兴趣点,中一班选择的动物是“奶牛”,中二班是“咯咯蛋屋”,中三班是“青青草原”,中四班是“小鸟,你好”,中五班是“年年有鱼”。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这个观点。
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区域活动实施与幼儿发展的关键。教师们将区域大环境规划好后,材料的投放便是重点部分了,但一开始就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 材料过于精美,操作性不强。
一开始,投放的材料以教师们自己制作的为主,通过绘画、塑封、勾描等,将区域操作材料制作得非常精美,老师的思维定势是越美越好,有的班级正是因为材料制作得过于精美,而舍不得给幼儿玩,个别班级将精美的、容易坏的材料用透明胶固定好,幼儿游戏时不可以拆分,只能摆弄一下。这样的材料一开始因为有精美的外表而吸引孩子,但满足不了他们的天性,也不是有价值的,与《指南》中指出的“要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不相符合。教师们也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投放这些材料的区域,幼儿玩的时间不长,往往是这个区域玩会儿就跑到别的区域了,这类材料不能够长时间吸引幼儿。
2.材料投放没有关注孩子的需求。
各班在投放材料时,在幼儿对材料的需求方面观察还不够。往往是每周每个区域的材料都是教师们事先预设好,然后进行投放。教师们还是比较高控制的,没有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主要是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研讨,采取了以下措施:
(1)充实理论知识,改变教师观念。
① 学习了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的《通过活动区游戏来实施啊〈指南〉》,了解到:
●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开放性与封闭性。
●活动区游戏的类别与功能。
●以《指南》为依据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游戏。
●在游戏中有效推进幼儿发展。
② 结合明师科技网各年龄段《娃娃家和小医院》的视频,进行学习与讨论。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教师们意识到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我们要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游戏环境,提供玩具、材料,保证幼儿能够自由地选择游戏内容、选择玩法、选择玩伴,保证活动的自主性,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宜的支持。
(2)现场实践研讨,寻找解决对策。
我们通过实拍幼儿游戏活动视频,进行现场研讨,让教师们多次观看视频,发现不同的问题。如:观看第一遍时,主要观察区域中投放的材料是否受幼儿的欢迎,然后进行分析并调整材料。观看第二遍时,主要是发现和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及需求,然后进行研讨怎样调整材料。
(3)日常管理,措施跟进。
① 启用观察记录。
一开始我们通过观察进入区域人数来判断该区域材料的受欢迎程度,但发现这样的数据不能完全说明材料投放的有效性。所以我们对观察记录表进行了调整。每次教师重点观察一个区域,这个区域必须是有新增材料的区域,然后进行定点观察,主要观察这个材料的受欢迎程度以及观察该区域中幼儿的游戏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及需要,教师进行介入或指导幼儿游戏,以及过后的材料调整。
案例一:中五班的“章鱼小丸子卖完了”
在小吃店里老师投入了新的材料:弹力球和章鱼小丸子的包装盒,幼儿很感兴趣,当天有很多顾客前来光顾,但是弹力球老师提供得太少了,一会儿就卖完了,卖出去的小丸子还没有来得及回收。这时,中五班的盛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她对孩子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章鱼小丸子卖完了怎么办?”孩子们开始想办法,有的孩子说:“我去回收再卖出去的”。盛老师说:“一直回收那多累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章鱼小丸子一直有的卖?”有个孩子说:“那我到别的区去找找有没有长得像章鱼小丸子的东西。”有的孩子说:“我们来做章鱼小丸子吧,可是弹力球怎么做啊?” 盛老师提示道:“不一定要做弹力球啊,想想看章鱼小丸子是什么形状的。”幼儿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下子打开了,他们开始决定找材料自己做小丸子了,于是小吃店里掀起了大家一起制作章鱼小丸子的热潮。
案例二:中一班的“美发屋里的职责牌”
一天,幼儿和往常一样插好区域牌进行美发屋的游戏,天天正在给美发屋里的顾客洗头,先冲冲水,再抹上点洗发露,搓搓洗洗,很是专业。一旁的乐乐正在整理剪完头的用具,整理完了也要去帮顾客洗头。天天看见了就不答应了:“我是负责洗头的,你不可以来,你是剪头的。”于是,两人争吵了起来。通过教师这两天的观察,也发现这个问题,美发屋的幼儿常常先做这个活,又去干别人的活,因此常常产生小矛盾。于是,教师介入了。天天指着乐乐说是他不对。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教师抛出问题,天天说:“我跟妈妈去剪头时看见理发店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小牌子别在衣服上,我们也可以做个牌子。”这个办法不错,于是,他们还商量了牌子上画些什么,怎么画,等等,天天邀请了美发屋里的其他幼儿一起制作了美发屋的职责牌。美发屋又可以正常营业了。由于是幼儿自己设计的职责牌,所以美发屋的游戏显得更加有序。
这两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带有质疑的指导语以及提示的指导语推动幼儿去思考、去创新,在一次次面对问题的挑战中学会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这些观察是很细微的,需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正是这双慧眼,促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另外,教师们发现这些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就是一篇很好的案例,所以现在教师们写案例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② 妙用百宝箱。
为了满足中、大班幼儿以物代物的游戏需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大班在教室里增设了百宝箱,百宝箱里的材料主要以原始材料为主。百宝箱的投入保证了游戏环境经常处于动态,对幼儿按照自己意愿选择材料和开展游戏有极大的支持性。另外,百宝箱中的原始材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多样化需求的细致解读。不同的材质、形状、大小、不同色彩的材料,清晰地分类呈现,有益于幼儿与各种物品的外形特征建立联系,产生表征行为。
才刚刚投入百宝箱时会有很多问题。例如:幼儿一开始不会用百宝箱里的材料,想不到去做什么,教师介入后,幼儿开始去做了,但发现其他幼儿会盲目跟风,无目的地制作同样的东西,幼儿的目的性不能很好地控制。百宝箱中根据孩子的需求放哪些材料比较合适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我们后期去研讨与调整。
在游戏中我们不仅要尊重幼儿的意愿,解读他们的行为,更要支持幼儿的构思,鼓励他们的尝试,相信幼儿的潜能,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