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华
中铁五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重庆 400000
先在作业场用工具轨组装成25m的标准工具轨排,采用传统的轨排铺轨机铺设25m工具轨排于待铺线路上,然后拆掉工具轨,再采用推送式铺轨机组进行长轨条铺设。
新建正线无缝线路轨道铺设采用单枕连续铺设法施工。“单枕连续铺设法”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采用由铺轨机(含主机、牵引动力车、钢轨推送车)、钢轨拖拉车、枕轨运输列车和运枕龙门吊等部分组成的铺轨机组,在布放轨枕的同时将焊接好的500m长钢轨收入承轨槽中,并安装扣件,一次性完成长轨轨道铺设的施工方法
[1]。
CL500型履带式牵引车是一种可变跨式履带牵引车辆,采用履带式牵引车在铺轨车组前方牵引,可有效地解决有碴道床曲线较多、半径较小、钢轨铺设较困难、铺设效率低等问题。它具有牵引力大、使用灵活、模块化程度高、可变跨、可过轨走行等特点。
新建某铁路某枢纽段主要工程数量包括铺新轨93.727铺轨公里;正线铺轨69.56铺轨公里(其中有砟53.657铺轨公里,无砟15.903铺轨公里);站线铺轨24.167铺轨公里(其中有砟22.269铺轨公里,无砟1.898铺轨公里);铺新岔73组,粒料道床24.8万m3。
(1)道砟表面有浮尘,底部尘土及灰尘沉积较多;(2)线路布砟不均匀,缺砟、道砟堆积段落较多;(3)钢轨铺设的平面位置不准确,偏差较大;(4)钢轨的三角坑、死弯、硬弯过多;(5)混凝土轨枕缺棱掉角、表面破损情况较多;(6)轨枕扣件安装扭力矩不到位;(7)大机整形、捣固后线路参数不达标的情况。
项目部技术人员依据《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及相关设计文件的要求,对经过轨道精调整理后的轨道静态铺设质量进行了检查,共检查了5km长的轨道,包含14个检查项目、共255个点,其中不合格点25个,初验合格率为90.2%。
2.4.1 原因分析
4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得出以下原因:(1)人的原因:部分施工人员素质低,质量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施工控制不严格。(2)料的原因:现场施工卸料、摊铺随意性大。(3)环境的原因:雨天、雾天、大风扬尘等天气对施工的影响。(4)工法的原因:线路缺砟或道砟不均匀、捣固头下插位置不居中、轨枕中部道砟过多、钢轨缺陷等病害、轨枕扣件安装扭力矩不到位、线路附属设备影响。
2.4.2 应对措施
(1)提高工人质量意识及技术培训。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专题质量意识教育,结合专业知识培训。与定人、定岗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结束后考核发证,一线操作人员持证上岗。考核不通过者,待岗;采用经济杠杆手段,一线人员工资与工程质量、完成工作量联系,完成质量较好的进行奖励,较差的进行惩罚;组织对当前施工工艺难点重点进行学习,质量意识教育,常规技能培训制度化、经常化。(2)严格执行道砟的进、出场检验制度。杜绝级配不合格、粒径超标、未经水洗或水洗不彻底等不合格道砟进场。底层道砟采用摊铺机械平整,压路机压实,严格控制摊铺厚度,砟面平整度要求20mm/3m。(3)制定恶劣天气的应急预案。当出现大雾、大风,尤其是扬尘天气时,尽量不施工;如仍要施工,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防止突发事故的发生;注意成品道砟的保护,尽量避免道砟的二次污染。(4)加强测量复核制,提高测量精度[2]。捣固机捣固前由项目部测量人员再负责进行一次复核后,用红油漆准确的标记在钢轨上,做好记号,保证捣固机的起道标高和平面拨道。在焊轨锁定的过程中进行全程测量跟踪监控。(5)及时进行卸砟及人工回砟。每次捣固机在捣固之后及时进行线路上的卸砟,必须控制好卸砟量,既要保证道心里道砟充足,又不能阻碍列车运行。卸砟之后,由配砟整形车进行枕盒回砟,最后由人工进行补砟。(6)利用小型捣固机进行捣固。由于工期紧张,其他配合单位已提前安装好转辙机、信号灯等工务设备。捣固机在这些设备处只能跳过,否则会把设备的连接线损坏。捣固机没有捣固的地方最后只能由人工配合小型捣固机再进行捣固,这就要求工人必须有经验,技术过硬。
项目部技术人员在实施对策后,又对有砟轨道静态铺设质量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与设计高程偏差大”“道床厚度偏差大”及“两轨高低平顺度不合格”这三个主要问题已从实施前的“关键少数”变为实施后的“问题消除”,说明所实施的改进措施有效,施工质量得到了提高。
有砟轨道静态铺设施工工艺日趋完善,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增强了机械与机械之间的配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减少了返工现象,大幅度减少了上砟费用、底砟碾压费用及轨道调整的费用。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有砟轨道静态铺设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铁线路中,有砟轨道静态铺设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高速铁路的建设质量,关系到铁路的安全、平稳的运营,与我们人人都息息相关。通过该段有砟轨道静态铺设的施工,我们确定了一套较完善可行的上砟整道施工工艺,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为今后同类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培养了一批在施工方面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为后续工程进度提供了工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