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瑾
教师将故事融入道德教育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思考、体验的情境和空间,还提供了行为示范,使学生易于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效融合。
教师如何讲好故事呢?这就要弹奏好“四部曲”:储备故事、讲述故事、精解故事、重塑故事。储备故事是首要环节,聚焦于对故事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再创造,以获得符合道德教育需要的故事;讲述故事致力于灵动具体地呈现故事;精解故事则借助于故事意义解读、多维视角领悟等引领学生认识到故事事实、具体情节与相关德育理论之间的联系,实现对故事的丰富化理解;重塑故事则是在学生通过故事获得对相关德育理论和社会现象的新领悟之后,借助故事重新产生某种思想观念,并指导自身行为。
第一部,储备故事。教师应注意在日常生活、文学作品、相关论著中认真寻找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在人类适应自然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数量繁多的故事,这些故事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与创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历史故事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中流传下来的比较具有意义且体现当时特色的事件,很多历史故事都与我们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
另外,学校内外的感人事迹、“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这些真实的故事都是非常好且实用的教育素材。
第二部,讲述故事。教师讲述故事时,需要注意故事的真实性和可感性。真实性是指故事要符合真实的生活逻辑,不能过分夸大榜样人物。可感性是指教师应尽量讲学生身边的故事,并注意故事的情节性,通过增进故事的可感性提高德育效果。
教师讲述故事时要适当转换叙述视角。如用第一人称讲《杨震拒金》的故事,可以直接把读者引入到“我”的内心世界,直接生动,容易引起共鸣。
教师还要通过故事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相关理论与社会现象的欲望动机。所以,教师最好不要单刀直入地解释蕴含在故事中的道理,而要像剥洋葱一样,带领学生慢慢打开故事,通过悬念与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主动层层拨开遮挡在思想理论内核上的障碍物,去深究藏在里层的东西,自主探索和接受故事蕴含的道理。
第三部,精解故事。教师要带领学生领悟故事的真正意义。如一个人受雷锋故事积极精神的影响主动帮助别人,有一天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时,却无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可能会与其道德认知产生冲突。因此,要促成学生真正领悟雷锋故事的思想内涵,必须引导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实现对相关思想的深度反思:我帮助他人就是为了让他人有朝一日帮助我吗?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帮助他们的动机是否还是高尚的呢?一个人真正的无私和高尚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些问题就是对个人感受的反思,这些反思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到助人为乐的境界在于助人本身,如果助人是为了回报,就和助人的本义相左了。
第四部,重塑故事。教师要将故事空间延展,更加贴近现实。如,讲完《丰碑》中老班长在长征中成为一尊冰雕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聆听了长征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单纯地去怀念它,还要解析、传承长征的精神密码。作为新时代的学生,面对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我们一定要弘扬不惧艰难、百折不挠、勇于创新的长征精神,翻越创新路上的“雪山”“草地”,坚定不移地为信念而奋斗。
教师要打破单一的思维和固定的视角,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思想认识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