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洪雅兰 吴典 李素影
摘 要: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呈现一年级“憧憬”、二年级“迷茫”、三年级“消沉”与“觉醒”并存的年级特征;自然科学类学生学习适应高于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参加社团活动等经历有助于提升学生学校适应。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特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方案,加强人際关系指导和身心健康教育,增加学生深度参与教学及各项校园活动的机会,提升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
基金项目:201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职、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制度问题与治理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7NDJC019Z)
作者简介:王琪,男,所长,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洪雅兰,女,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吴典,女,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李素影,女,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13-0038-07
一、研究缘起
学校适应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境、气氛、条件和学习节奏等的适应,具体表现为学生能掌握学习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能遵守学校的各种规范要求[1],是学生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2]已有研究发现,学生的学校适应受年级、专业等多种因素影响。如:曾晓强研究发现,无论是学习动力、身心适应,还是学校适应总分,一年级学生的适应水平都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而其他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3]67,也有研究发现学习适应并无显著的年级差异[4],或大一的学习适应水平相对较差[5]42;在学校适应总分上,人文社科学生略好于理工科学生[3]71,也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人际和身心适应没有显著的专业差异。[5]42总体而言,目前关于年级、专业等因素对学生学校适应影响的研究结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在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高职院校学生多是高中阶段学习较差、高考失意者,在面对大学学习、生活时,很容易产生厌学、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不适应问题。研究高职学生学校适应的现状、问题和原因,提出提高适应水平的策略,对于改善学生在校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在校的“获得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模型与研究工具
基于已有研究结果,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是学生个体素质与学校环境互动以达到和谐的过程和结果,是学生符合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要求的程度。本研究将学校适应操作化定义为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三个要素。研究参考“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6]“大学生适应性量表”[5]74-77“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3]135-136等多份量表,自编了“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量表”。量表的KMO值为0.873,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统计显著的水准,方差累积贡献率达61.37%。全量表(12题)及学习适应(5题)、人际适应(4题)、身心适应(3题)等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21、0.814、0.741、0.698,显示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研究采用Mplus7.4对346份有效试测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χ2/df<5,RMSEA<0.08,CFI、TLI均在0.90以上,理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二阶三因子结构模型得到验证。[7]
三、研究数据采集
本研究在全国东、中、西部13个省份18所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 830份,回收5 529份,回收率为94.8%;有效问卷4 677份,有效率为84.6%。样本学生年级分布为一年级2 068人,二年级1 877人,三年级722人;专业分布为人文社会科学类3 222人,自然科学类1 455人;中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有3 226人,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为1 452人;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为2 188人,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为2 489人;大学期间有参加社团经历的学生3 140人,无参加社团经历的学生1 537人(见表1)。研究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处理。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对16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其中,大一学生3名,大二学生8名,大三学生5名。访谈内容重点聚焦于学校适应的状况、过程和影响因素;访谈对象从东、中、西高校中进行抽样,样本选择同时考虑学生的性别、城乡、年级、家庭收入等因素,使访谈对象结构均衡,保证访谈结论的代表性。
四、研究发现
(一)不同年级学生学校适应情况
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适应方面,一年级学生优于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P<0.01)。在身心适应方面,一年级学生优于二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P<0.01)(见表2)。
尽管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访谈发现,学生学习适应存在着一年级“憧憬”、二年级“迷茫”、三年级“消沉”与“觉醒”并存的年级特征和变化历程。从高中到大学阶段,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化,对大一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较大。大一C同学表示:“刚来学校时还是很高兴的,给自己定了很多目标,希望不要辜负了三年。……但学习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高中老师管理都会很严,老师监督着学习,到大学什么都得靠自己,没课的时间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太不习惯了。”大二A同学表示:“初进大学时,不适应就是老师和高中特别不一样。……(在高中)老师都‘盯得很紧,还不时地有这个测验那个考试,不想努力都难。但是进了大学,作业不常布置了,没事就上网玩下游戏。”
此外,管理松弛、缺少明确的专业学习规划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适应也产生消极影响。学业管理松弛,导致学生高中阶段形成的好的学习习惯逐渐被弱化,一些学生渐渐养成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的坏习惯。大一O同学表示:“大学上课很轻松,坐着玩玩手机一上午就过去了,反正老师不会像高中那样管着你,但也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大二A同學表示:“大一上学期的时候我对于专业课作业的完成还是比较积极的,基本上上完课回来就赶紧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从来不拖拉作业。可能是因为刚刚从高中阶段过渡过来,那种紧张的学习习惯还没改过来。大一下学期开始,就开始慢慢地有点放松自己,专业课作业也没那么积极完成了,很多时候要拖到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才开始做,急急忙忙完成作业,就像应付差事一样。”同时,缺少学业规划和目标,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学生发展的迷茫。这种迷茫在二年级时会集中爆发。大二B同学表示:“到了大二,开始专业学习,学的东西少了,课程也少了,但是也很迷茫,对自己的专业不太了解,自己的专业学出来会怎么样、去什么岗位不太清楚。加上外界的打扰,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如之前,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学习适应在大三阶段出现了分化。大三K同学表示:“大二去了企业几次,现在开始了顶岗实习,对自己将来的发展认识更清楚了。现在才明白之前为什么要学那些专业课。……还是要再认真回头复习专业课。”但依然有同学面临学习适应的问题。大三D同学表示:“下学期就大三了,很快就要面临顶岗实习,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可以选择什么职业,也不知道现在学习的内容在将来的工作中能否用上。……每天也就玩玩游戏。”
受访的16名学生中有12名学生用“期待”“憧憬”“计划”“想要”等词语来描述自己刚入学时的感受,他们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学有所获,但学校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等与学生的“憧憬”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当进入大学的“新鲜感”逐渐消退,学生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憧憬”之后的失落和面对现实的“无力感”便占据上风,加上对专业的认知不清晰,对未来职业发展缺少感性认识,不少大二学生产生“迷茫”情绪,专业学习、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大三阶段,学生开始深度接触企业生产实践,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部分学生重新思考“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学习适应好转;而部分学生则依然处于消沉迷茫状态,学校适应得分较低。
(二)不同专业学生学校适应情况
t检验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在学校适应及人际适应、身心适应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习适应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生(M=3.35,SD=0.68)得分略低于自然科学类学生(M=3.40,SD=0.66),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访谈发现,专业认知和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适应。学生在填写高考志愿的时候,往往参考家长的意见,自己对所报考专业的认知程度不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的始业教育只是在入学初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专业概况介绍,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前景不明确,相应地也降低了学习的动力。如大二B同学表示:“大二已经分专业方向,我选了广告设计方向,我并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这个专业,只是认为自己只能选这个专业。”大三J同学表示:“说实话,真的到现在就是为了混毕业证。因为工业设计这个专业是真的学不下去也跟不上进度。因为不感兴趣根本不想花时间学习,再说我以后也不从事这个专业,也不想从事这个专业。”
(三)担任学生干部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t检验显示,不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等因素上的得分均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且存在显著差异(P<0.001) (见表4、表5)。 干部岗位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社会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大二L同学表示:“分院学生会有许多活动,需要联合其他学院,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方案,有时还会去向企业拉赞助,还是能学到许多东西的,这样自己的能力也慢慢提高了。”
(四)参加社团活动对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t检验显示,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学校适应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身心适应等方面明显优于没有参加社团的学生,且呈显著差异(P<0.001)(见表6)。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专业学习的重要补充。一般而言,参加同一社团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或专业背景,社团可以为学生和师生间的交往提供平台。有些专业性社团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二动漫专业的M同学表示:“我参加了摄影工作坊,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向老师请教。……也接触更多的人,交际方面广了。各种活动也使自己心胸开阔了,与同学的相处也更融洽了。”学生社团通过促进专业学习、拓展活动空间增强了学生的学校适应。
五、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自编量表对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学生学校适应呈现出憧憬、迷茫、消沉与觉醒的变化历程,年级特征突出。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怀憧憬,学校适应总体得分最高,但不同于高中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大一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渐熟悉和新鲜感消失,宽松的管理使学生逐渐放松了对学业的要求,二年级学生“迷茫”现象严重,学校适应得分出现低谷。三年级学生“觉醒”与“消沉”并存,学校适应存在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面对即将毕业和走向社会开始觉醒,认真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则呈现出自我放逐的消沉状态。
自然科学类学生比人文社科类学生有着更好的学习适应,这可能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风格特点有关。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优于理论识记的能力,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动手操作。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自然科学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操作类课程比例相对更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使学习更具有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
担任干部、参加社团等经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正相关,学生干部的社会支持利用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8]担任干部、参加社团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升其学校适应水平。
基于上述调研结论,高职院校可以从多个维度着力提升学生学校适应水平。
首先,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学校适应的年级特征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方案。一要加强对大一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和专业认知教育,做好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二要针对大二学生相对迷茫的特点,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并将二者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三要加强大三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后进生”的个性化辅导,防止出现学生发展的“两级分化”现象。
其次,三年全程加强人际关系指导和身心健康教育。调研发现,人际关系和身心适应得分呈下降趋势,且大二学生身心适应显著低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关注学生与宿舍舍友间的关系,通过文明寝室(班级)建设、开展以寝室(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活动等方式,融洽同学关系。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通过设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其身心适应水平。
再次,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制度,广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教学、学生干部和社团经验有利于提升学生学校适应水平。“课堂教学质量是影响新生学习适应和心理适应的首要因素”。[9]高职院校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改革,增强课程的应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增加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创新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增加学生岗位实践和锻炼机会;丰富学校社团活动,搭建学生成长的课外平台,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来提升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90.
[2] BIRCH S H, LADD G. The teacher -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 35(1):61-79.
[3] 曾晓强.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 卢春莉. 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 太原:山西大学,2004:18.
[5] 卢谢峰.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6] 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95-101.
[7] 王琪,洪雅兰,李素影.高职院校学生学校适应调查研究——基于区域和家庭社会经济因素差异的视角[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7):75-81.
[8] 董增云.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642-644.
[9] 牛端,屈琼斐,张杰锋. 高校学术与学术支持服务对新生学校适应的影响[J]. 大学教育科学,2016(2):11-16.
Abstract: 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adaptation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earning in Grade 1, confused in Grade 2, and depression and awakening coexisting in Grade 3. Learning adaptation of students in natural science is better than those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xperiences such as being student leaders, participating in club activities could improve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provide targeted education support programs according to the grad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adaptation, strengthe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guidance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elp students deeply participate in teaching and various campus activitie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adapt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relationship adapt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adaptation
[責任编辑 贺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