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工科大学生科研精神的培养路径

2019-11-27 09:21张世杰
大经贸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科培养大学生

张世杰

【摘 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快速进步发展,而在科技创新中需要依靠人才,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大学生是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大学不仅是直接参与者,而且具有决定意义。保质保量地培养好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大学生,是保障我国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条件。因此,积极探索培养工科学生良好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 工科 大学生 科研精神 培养

从工科的定义来解读,工科是指如材料科学、计算机、信息、电子、机械、电气、建筑、水利、汽车、仪器等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工程学或工学即“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工科是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的原理,结合生产实践所积累的技术经验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当然,工科大学生,即各高校工科专业培养的大学生。从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工科专业相关的是从科学性、逻辑性较强各专业,工科研究的范畴是涵盖推动社会科学进步的重要科学技术领域,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相关的专业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科研精神,有着十分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总体来看,我国工科大学生科研精神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工科大学生存在的多种科研精神弊端需要重视和解决。

1.拘泥于书本学习,学生缺乏科学创新精神。

工科大学生和其他学科专业大学生在科研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弊端和问题,即重视书本学习,缺少将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实践,导致大学生仅仅满足于书本理论的学习,没有将相关工科科研在具体平台实践,更谈不上科研创新精神的锻炼。相关专业大学生要特别注意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勤于动手,注重实践,多做实事,联系实际,结合生活 ,勇于创新,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自己的专业上的佼佼者。

2.缺乏创新实践活动载体。

工科大学生群体较大,高校为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和实践已作出有益的尝试和努力,但学生参与度不够深,参与面不够广,大部分学生没有找到良好的科研活动载体,导致学生很难培养科研精神和意识。

3. 高校工科需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

传统的教学,已不适应新时期功课教学的要求,教师缺乏创新思维,教学方法呆板,缺乏实践锻炼。传统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新时期高校工科课堂,要与时俱进的做好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改革。要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及新手段,教师也要提升个人的创新意识,否则与新时代课堂格格不入。

面对以上的种种弊端和问题吗,我们要积极加以总结和思考,笔者作为在校大学四年级工科学生,从个人认识层次提出解决的路径。

1.还要重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用科学的理论正本清源,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在新时代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學要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理想信念理论框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答疑解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帮学生解答相关理论、概念的疑难点同时,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还需要结合当今大学生的鲜明特性,探索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学习。

2. 重视第二课堂,创新实践活动载体

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需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提升大学生科研精神,要重视第一和第二课堂,如专业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外的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专题展览、专题报告等各类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精神。要不断丰富创新载体,贴近工科学生的实际开展诸如支教、支农、参观学习、话剧排练、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实践活动。要不断提升大学生对科研的兴趣,灌输正能量,不断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高校应重视工科大学生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应建立稳固且有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为广大同学提供完善的专业实践载体。积极完善和筹建专业实验室,在相关场所切实践行专业知识,历练科研精神,促进个人成长进步。

3.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科研素养。包含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良好的科研意识,正确的科研方法,以及崇高的科研精神,三者在科研过程中都十分重要。良好的科研意识要求科研大学生应该饱含对科学的探索求知欲,对科学的发展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正确的科研方法包含研究方法,发现路径及成果提炼等方面,对发展和获取科研成果十分重要,也需要科研者虚心谨慎的开展科研,多向前辈学习;崇高的科研精神更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灵魂,需要科研者有着较为博大的科研胸襟,能坐住冷板凳,有耐心和毅力,并在科研过程中具备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及刻苦钻研。

4. 要及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高校和施教者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对教育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创造力培养的关键。要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实现由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由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高校教师也要重视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的主动方,教师应该首先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素养,这种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要在教学方法及个人研究中呈现。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群体特点,了解学生创新特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和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争取取得优异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书.“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7):138-140

猜你喜欢
工科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