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价值观来源并根植于文化,因此,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观认同的前提。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认知与行为存在矛盾,理想信仰缺失。因此,应以文化为抓手,以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文化认同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 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創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充分地展示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高度凝练,对其进行培育和践行,必须建立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认同的基础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1]
一、文化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首先,文化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根基。所谓文化认同即是个体或群体对本文化合理性的深信不疑,是以文化认知为前提、以情感上的归属感、自豪感为核心,并辅以相应的行为表现,其实质是认知、情感及行为的趋同。[2] 文化是任何价值观形成发展的源泉,任何价值观都是隶属于某种文化的。学者郝立新教授指出“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价值观来源于文化,并根植于文化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文化认同是实现价值观认同的前提和根基。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认同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文化,同时又融入了新时代新思想。我国大学生目前存在对我国主流文化思想认识淡薄,情感认同度不高,实践力不强等问题,因此,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知、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认同危机分析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但是当前,全球范围内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愈演愈烈。在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多种价值观交织碰撞对立日益突出。在这样一个各种观念碰撞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正确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是认同的。但也不可忽视,目前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阻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中间出现的文化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对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弱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角色责任异化、大学生价值选择迷茫等。这些危机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选择,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首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行为存在矛盾。目前全社会都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认知上,大学生普遍认知程度较高。但是在行为模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诚信,大学生都知道应该讲究诚信,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但是在考试中,仍有作弊者。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次,理想信念缺失,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习总书记曾说: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马克思主义是一部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方向”[3] 。但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政治敏感度低,政治信仰边缘化,价值信仰功利化,对西方价值观念盲目崇拜。
三、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以上问题,究其根源,还是对我国文化认同度低,或存在偏差。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从根本上是提高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脱离开文化的载体,源于文化,止于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
首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是对我国文化的凝练,而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接触最多,受其影响最为直接的文化方式。但通观我国大学,重教学科研建设,却普遍轻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例如,每所学校都有校训,学生都耳熟能详,但对其内涵、价值缺乏深入理解,认知和行为存在矛盾。因此,就大学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路径。
第二,以校园传统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只重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背诵,疏于理解,因此,在行为上缺乏指导。校园活动是大学的第二课堂,以学生自发组织为主,对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借由校园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定期开展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进一步上升为行为认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 年2 月26 日。
[2] 昌利娜.小学教师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07.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光明日报, 2017 - 11 - 01.
作者简介:昌利娜(1986--),女,汉族,山东青岛,讲师,硕士研究生,山东外贸职业学院,266100,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