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国华
摘 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具有正确导向作用,能拓宽教育的载体,增强学生自主表达权。但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会让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高职生产生对网络的认同感,一些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针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和不良心理表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网络应用技能,加大网络教育研究力度,各职能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职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23-0066-0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培养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突破了教学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传播速度快,把微信、微博、慕课、微课等作为主要平台,实现了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资源共享,“推进教育理念科学化、内容生动化、方法个性化”[1],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创造了条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正确导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利用虚拟手段展现事实的形式。”[2]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其传播的内容是现实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启发、教育、个体引导的方式,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成熟和完善的心理认知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抗压能力,使学生坚定人生目标,增强实现理想的信心;通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鼓励学生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二)拓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信息传递的多元性作为主要特点,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传递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比传统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功能,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隐藏身份,可以有效避免在面对面交流中可能出现的不良情绪,学生在虚拟环境下更容易展现内心的真实状态,教师也更容易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状态,在网络平台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这种疏导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贴近学生个性化的内在需求,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
(三)增强学生自主表达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话语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对于讲授的观点无论是否认可,学生都只能被动接受。而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还可能就某一问题与平台上的其他人达成共识,从而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恐惧心理和抑郁心理的发生率。网络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和开放性增强了学生与社会的关联度,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为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網络环境下高职生的不良心理表现
(一)高职生自身特殊性导致厌学心理
由于高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专业基础差,在实际学习中会遇到诸多困难,难以跟上学习进度,让他们无所适从,容易产生厌烦、抵触和畏难情绪,甚至导致厌学心理。再加上就业难、专业与兴趣不相符等问题对大学生造成困扰,使本来就不高的学习热情消失殆尽。对于学习越抵触就越容易产生逃避心理,也就越无法形成良性的学习认知。有些家境优越的学生由于从小就养成了逃避困难和安于享乐的习惯,不能忍受学习的艰辛,也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二)易产生自卑焦虑心理
高职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不仅在文化基础方面落后于普通本科生,在知识积累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与之有较大差距,为此他们担心受到歧视,内心的敏感使他们不愿与外界交流,习惯掩饰内心真实的想法,容易产生封闭心理。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在面对同学中普遍存在的攀比消费现象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形成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招聘条件的提高对于普通本科生来讲都意味着极大的挑战,更何况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来就不高的高职生。个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加剧了高职生的焦虑心理。
(三)人际交往意愿和能力减弱
在校的高职生由于交往范围有限,仅限于老师、同学和父母,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与家长和老师交流意愿不强,而是将目标投在未知的网络世界。一些高职生自制力较差,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风气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外来思想的传播,容易使学生丧失理智和斗志,一些学生与现实世界隔离,将网友作为倾诉对象,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这种交流方式固然新颖,但存在较大弊端,容易导致对现实生活中人和事的冷漠,对身边的人产生距离感,不会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很容易形成孤僻、偏执的性格。
(四)社会归属感降低
成长于信息时代的高职大学生年幼就接触网络,适应了网上的生活节奏,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但知识储备的增长并不能取代亲身阅历,很多学生空有理论没有实践,行动力较差,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很多学生面对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退缩,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感,有些学生甚至离开父母难以独立生活,难以适应社会。
(五)缺乏独立判断能力
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认为“信息太多,反而会排挤人的思想,使人在杂乱零散的一堆事实面前眼花缭乱、无所适从”[3]。由于使用网络平台用户可以不用真实姓名注册,加之监管不及时,导致一些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大肆传播,高职生正处于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年龄,对于网络上的各种热门信息以及刻意营造的热点信息会产生浓厚兴趣,而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他们还难以清晰辨别事物的善恶和真伪,特别容易受到不当言论的诱导。网络平台上的观点和评论也会将他们的想法冲淡,从而使他们养成心理上的依赖感,而难以保持自身独立的判断能力。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网络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既给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者带来一定困惑。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具有权威的地位,而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影响力和权威性都受到影响,这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将网络意识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行为的分析,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和教学规划,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以网络教学及时弥补现实教学的不足,使现实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整合。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很多学校没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教师整体专业素质也不高,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也比较随意,没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课程偏重理论而脱离实际,课程开设十分不规范。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开设专门网站和公众号,推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紧密相关的信息和内容,以丰富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咨询模块的作用,以匿名方式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理论水平
由于高职生心理状态还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这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既要涵盖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理论,还应掌握其他与学生心理变化和行为特点有紧密联系的管理机制和约束机制。只有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行为特征以及形成的原因有充分的认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探寻学生不良心理或行为产生的根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意识,同时还应注重多参加思政课程培训以及有助于学生内心成长的学科课程培训,特别要加强有助于积累实践经验的相关理论的学习。教师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应用技能,熟练掌握教学平台的使用技巧。同时,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特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使其能够真正发挥育人效果,通过在实践中对一些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总结,再次升华到理论层面,从而提升学生思想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加大网络心理教育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人类满足自身和社会需要为目的,以价值实现、价值选择为内容,以建构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实践活动”[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广义范畴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大网络心理教育研究也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实现网络心理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加强对信息传播和信息管理技术的研究,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过滤和筛除有害信息,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教师要增强网络文化意识,以文化自信作为基本理念,广泛传播先进文化,让先进文化成为网络主阵地。
参 考 文 献
[1]卲琪.以人为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J].才智,2014(5):224-225.
[2]覃利红.浅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J].廣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5):137-140.
[3]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108.
[4]张正瑞.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2):25-26.
Abstrac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s a correct role in guid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can broaden the carrier of education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right to express themselves. But the richness and variety of the network world will make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immature and lack of rational judgment have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network, and some students becom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the network.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healthy psychological perform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network resources to innovate the mod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network application skills, and intensify the research of network education; meanwhile, all functional departments should create a good network environment.
Key word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uthor Fu Guo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ilin Engineer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