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数感的策略

2019-11-27 00:50马芹
江西教育C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数数数一题

马芹

数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数学核心素养里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小学数学阶段,围绕“数与代数”的内容大概占了60%-70%,培养儿童良好的数学数感是教师重要的责任。但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儿童数感的建立到底如何呢?

一、现状与思考:儿童大数数感培养的困境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一词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在小学三四年级阶段,儿童会认识万以内、万以上的数,甚至是以“亿”为单位的数。这些较大的数量在儿童的生活当中很少见到,因此在这些基础上抽象形成的大数,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以理解。

生活中缺乏大数的原型。儿童的数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数感就是从生活中找到各种各样的数量,然后从数量中抽象成数,而生活中这种大的数量比较少见。笔者对四年级学生大数数感进行了学情调研,询问他们在生活中见过数量为一千、一万、一亿的物体吗?调查结果显示,80%-90%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这样的大数原型,也就是儿童在生活中缺乏大数原型的体验,这对于学生数感的建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儿童将大数原型抽象成数的困难。认识“亿”是在小学四年级,此时学生逐步形成了数的概念系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可以通过推理掌握更大的数。可是,由于儿童生活中缺乏大数的原型,缺少这些实践感受,所以很难将这些原型抽象成大数,成为儿童思维发展的一大困难。即使儿童认识了这些较大的数,但很难自己理解,大多数是老师直接教授的。

二、分析与梳理:大数感知对教学提出的挑战

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

对教师自身数感的真实研究。笔者做过一项对小学数学教师数感情况的调查,调查十万元人民币有多厚?一千张黑板有多长?一万粒米有多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还未具备良好的数感,甚至有教师连人民币的厚度都不是很清楚,虽然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人民币,却很少接触这些大额的人民币。试问,教师自己对这样的大数数感也还未建立,怎么培养儿童的大数数感呢?

活动教学的困难。对于大数,教师很难将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和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关于认识一亿,也只是举例说明生活中什么地方会运用到“亿”的计数单位,却很难将“亿”真正请进课堂中。

三、策略與建议:培养大数数感的有效策略

读出数感——在实践中理解大数。《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中提到“数感是读出来的”。在一节关于万以内数的练习课时,笔者做如下的练习:6789读作什么?6789由什么组成?6789等于几乘1000加几乘100加几乘10加几?

分开看,第一题会读数的学生都能正确填写,后两题却被认为一题比一题更抽象,更形式化。现将三道题放在一起对比,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只要会读数,就应该都能正确回答。那么,一题比一题更难,难度从何而来?原来,一部分学生虽能正确读出数,却并没有意识到六千就是6个千,就是6×1000……只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数,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这样才能读出数感,而且是脱离了“量”的抽象数感。

算出数感——在推算中感受大数。在《一亿有多大》的活动课程中,有一个环节就是“数1亿本练习本要用多长时间”,学生先数出100本练习本大约用了90秒,然后计算数1万本大约要用多少秒,数1亿本大约要用多少秒,最后用计算器完成“秒”换算成“年”的运算。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依靠运算获得了“一亿有多大”,形成了“一亿有多大”的数感。但是这些最后的数据,其实也都是“过眼云烟”,只博得学生一声“哇”的感叹,真正能留存记忆的关键性支撑是“1万个万是1亿”。

用出数感——在实践中累积经验。随着认识的数越来越大,教师更应该让学生体会数感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个人走了多长时间,离那边更近的问题。已知条件是步行的时间与速度,求路程,然后再将结果进行比较。 在这样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数感绝不是一个笼统的东西,它是鲜活的,是持续生长的,是逐渐丰满的。培养学生的大数数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和领悟中,发展学生的大数数感。◆(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大数数数一题
巧记“大数的认识”
极速大搜寻·一起来数数
数数歌
一题多解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一题多解在于活
超级英雄教你大数的认识
爱数数的兔十一
生活中的大数
数数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