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视角,直击语用的多维渠道

2019-11-27 00:50王晓蕾
江西教育C 2019年9期
关键词:蔺相如船长小说

王晓蕾

一、及时拓展,在丰富阅读中凸显语用训练

教材中的文本其实是一类文本的代表,在学生深入感知并习得方法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转向课外,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断以横向或纵向的维度延伸。教师需要对拓展的补充性文本进行精心选择,可以是对教材文本语用资源的强化拓展,可以是对教材文本的补充完善,从而让学生在丰富性的阅读中强化语用训练。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剧本时,很多学生读到蔺相如对韩博说的台词中的“针锋相对”“连秦王都不怕,怎么会怕廉将军呢”等语言存在一定的困惑。事实上,这主要在于学生对当时的历史,尤其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关系的微妙变化缺乏背景性知识的认知,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剧本情感的感知,也会对人物形象的体验造成严重的影响,最为关键的是导致了学生语言训练资源的浪费。为此,教师拓展了经典故事“将相和”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在丰富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解决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但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这两个故事中蔺相如的表现作为阅读重点,与《负荆请罪》中“针锋相对”一词进行了对接联系,并要求学生结合拓展补充的文本来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借助原来故事的情节,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蔺相如的言行细节。

这样的资源不是来自教材文本之中,而是紧扣教材文本与拓展资料之间的对应链接,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拓展、想象,在训练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相机强化了对文本人物的体验,起到了一石二鸟之效。

二、深入对比,在求同存异中细化语用训练

俗话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策略,教师可将具有共性特征,但又存有细微差别的文本结合在一起,引领学生找出不同点和共性点,旨在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思考判断、求同辨异等思维能力,尤其是可以将对比的焦点对准语用价值点上。

《最后的姿势》与《船长》都描写了主人公谭千秋与哈尔威在面临危险时临危不乱,拯救他人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但《最后的姿势》是一篇通讯报道,而《船长》则是一篇典型的小说,两篇都同时描写了环境、人物语言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由于文体的不同,所呈现出的写作策略又是完全迥异的,这就值得引领学生深入对比。首先,《最后的姿势》作为通讯报道,以追求真实、客观、公正为核心,在环境描写时根据事态发展的不同情况分开描写,不夸大、不渲染;在描写语言时,很少描写谭千秋的语言,而是借助于他人之口表达,增加可信度;在叙事过程中,追求客观的表述,將评价的权利交还给读者。《船长》在环境描写时,与故事相得益彰,起到了较好的渲染之效;对船长哈尔威的对话描写,凸显出人人平等和极有威信的人格魅力;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夹叙夹议,透过现象,直扣本质,使文本表达的主题不断深化。这样,学生对小说与通讯报道的文体就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与理解,远比教师直接的知识输送要高明许多。

三、整合联系,在综合运用中深化语用训练

所谓整合联系,就是要将教材文本与拓展补充的课外阅读进行综合性的统整,构建出契合学生实际认知需要的教学内容。这里的拓展已经不是简单地补充文本,而是要让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相互映衬与融通,为深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提供资源。

如《爱之链》一文是一篇精妙的微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语言精练而质朴,尤其是设置的悬念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但这些特点的把握,仅依靠这样单一的文本是不具有说服力的,为此教师拓展了经典微型小说《一件运动衫》和《丰碑》,并结合《爱之链》的语用训练要点,将这两篇的训练点设定如下:

《一件运动衫》目标:1.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小说的文本大意。2.依托故事情节感知微型小说别致的构思,尤其是悬念设置的表达效果。3.深入感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丰碑》目标:1.默读文本,深入全面理解“丰碑”的内涵意蕴。2.品读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感受其表达妙处。3.感受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牺牲自我的高贵品质。

三篇文本共性鲜明,但语用训练的指向性又有不同,学生就在这样的语用训练中不断走向微型小说的内核之中,将语用训练落在了实处。

语文课堂中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已经成为了共识,纵观当下语文课堂,语用训练总是依托于固有的几种形式。为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紧扣文本特质,既开掘丰富的价值资源,同时更需要创设多维的训练方式,丰富语用训练的途径,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镇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钰

猜你喜欢
蔺相如船长小说
出发吧,船长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当船长
船长,我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