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静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领域发展都非常迅速,但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具有区域性的特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近年来,安徽省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下,整体经济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高,2017年生产总值27 018亿元,位列全国第13位,但是安徽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2016年4月,安徽省“十三五”纲要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纳入规划中,后又强调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工程,加快打造五大发展县域版和县域经济升级版[2]。所以,安徽省经济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促进县域间的平衡性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安徽省61个县(市),通过对61个县(市)2017年经济发展相关指标研究,探索引起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发现县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借鉴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经验,促进安徽省县(市)经济发展,为今后安徽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参考。
县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者对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部分学者对于县域经济概念研究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3],王忠义利用梯度推进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县域经济研究进行了解释[4]。还有其他学者运用定性方法对安徽省地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探讨,胡俊等认为,区域内部要素的差异造成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5],要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安徽省走全面协调发展的路线[6]。另外,对于安徽省内部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阐述,有学者通过对16个地级市经济进行定量研究。徐旭初等通过利用人均生产总值、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三项指标对安徽省经济发展平衡性进行研究,发现省会城市合肥与皖北部分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7]。李彬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依据研究结果,将16个市分为三类,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较为突出[8],王小明指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升发展空间较大、县域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三个特征[9]。本研究主要利用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等10个经济指标,对安徽省内6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安徽省地貌主要是由平原、丘陵、山区构成,根据《2018年安徽统计年鉴》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1)经济增长贡献上升。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7 018亿元,61个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 019.26亿元,占到全省的48%,与2016年所占比例相比又有所提升。(2)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2017年各地区产业指数来看,第三产业都有所上升,部分县市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3)县域发展动力增强。2017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为28 816.37亿元,61个县(市)固定资产投资为14 271.7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 49.5%;县域财政总收入93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30%。(4)市场消费活力增加。2017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 192.6亿元,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 530.3亿元,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0.5%。
但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还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安徽省内县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之间差异大,南北差距、平原山区差异较大。(2)县域经济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弱。与浙江、江苏等地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所占全国百强县的名额非常少。(3)产业结构不合理。安徽省内部分县市主要依靠的是所在地区的能源资源,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存在。(4)对外开放程度低。由于安徽省处于中东部地带,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想要尽可能准确地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作出评价,在数据选取方面需要做到准确与最新。另外,要保证数据分析的可操作性,保证数据的内涵明确。本文所有数据来自《安徽统计年鉴》,全省分县(市)主要经济指标及位次(2017年),选取各县(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个经济指标为定量变量,61个县(市)地区为定性变量。
安徽省61个县(市)地区在发展产业上各不相同,对县域经济发展平衡性的判断主要从经济发展指标介入,通过对经济指标的划分发现各地之间的发展差异及特征。因此选择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财政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
本文利用SPSS 22.0软件,选择聚类分析统计模型进行探索性研究。选择Q类聚类分析法对61个个案进行分析,其中聚类变量10个。由于变量单位不同,进行聚类变量Z分数标准化,再采用层次聚类和迭代聚类的方式进行分类。聚类分析是属于建立变量分类的多元统计方法,通过选取观测指标作为划分依据,层层划分,相似程度越高的样本则聚为一类,最后产生多个分类结果,使类间对象的同性质最大化和类与类间对象的异质性最大化,直到多个指标都聚类完成,结果形成几大类[10]。
首先对数据的缺损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100%无缺损。再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的相关性不强,数值大部分都在0.08以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可以对61个县(市)根据选取的10个变量进行聚类分析。
本文采用2017年安徽省61个县(市)的10个经济指标数据,共分为两步:第一步,利用SPSS 22.0软件中的系统聚类方法绘制谱系图,利用组间链接法和ward方法进行聚类,期间要进行对变量的标准化处理;第二步,利用K-Means平均值聚类分析进行迭代处理,对61个县(市)进行聚类分析,根据10个变量比较各县(市)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然后进行划分。
本次分析采用系统聚类过程,聚类方法采用 Ward 联接法,度量标准区间采用平方 Educlidean 距离,得到系统聚类分析谱系图(图1),根据谱系图,按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先后顺序将安徽省61个县(市)分为5 类。
图1 系统聚类分析谱系图
利用K-Means平均值聚类分析在已知分为5类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处理,迭代6次后得到具体的分类结果。第一类有3个地区;第二类5个地区;第三类有15个县域;第四类有25个县域地区;第五类有13个县(见表1)。
表1 聚类分析结果目
其中,第一类县(市)经济发展远超过其他县(市),三个县总生产值达1 728.28亿元,占安徽省61个县域总生产值的13.3%。3个县都在县区范围内设有产业园,主要以工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共同发展;都属于合肥市的辖区范围,借助合肥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发展迅速。第二类地区中,庐江县为合肥市的辖区范围,天长市属于滁州市辖区,当涂县属于马鞍山市辖区,无为县属于芜湖市辖区,宁国市属于宣城市辖区。这些县(市)大部分都位于安徽省的南部地区,并且接连浙江、江苏等地,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第三类地区经济发展次于一类二类地区,其中巢湖市已经纳入合肥市辖区,枞阳县划入铜陵市辖区,依靠市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并且三类地区多数是平原地带。第四类25个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多数县域依靠农业、养殖业发展经济,产业发展单一,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为主,受地域限制较大,其中含安徽省15个贫困县(市),脱贫攻坚任务严峻。第五类县域主要集中在山区,其中黄山市辖区内的四个县经济发展都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主要从事茶叶种植,且由于政策限制和保护生态环境,该类地区极少引进第一产业,导致生产值远低于其他县域。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地理位置因素和政策因素、城市辐射带动力的影响。
安徽省地区间由于地理环境、地理形态的不同,在产业发展上也各具差异。因此安徽县域经济发展需要:(1)推动发展第一产业。全省各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充分引进第一产业,利用工业发展拉动GDP增长。(2)促进第二产业发展。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各地区间种植业、茶叶优势十分显著。江淮平原地区主要种植大豆、小麦、水稻,大别山区和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主要种植林木、茶叶,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渔业为主。各地依照自然环境的差异发展产业,形成自身优势,例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霍山黄芽等。(3)大力发展旅游业。安徽省境内拥有许多全国知名的风景区,例如:九华山风景区、黄山风景区等,可以发展旅游业,打造特色旅游风景线,带动当地的第三产业发展,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
安徽省的发展主要依靠合肥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他城市由于自身发展也存在限制,没有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第一,现阶段江浙沪第一产业企业不断向外转移,安徽省的其他城市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进第一产业,利用工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从而带动辖区内县(市)经济的增长。第二,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仍要发挥其带动作用,不仅要带动周边县(市)发展,也要充分带动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努力提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实力。第三,要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推动脱贫攻坚,完善县域的公共服务,发展重点城镇,用重点城镇的发展带动其他县域发展。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地方政府决策者要实现理论创新和机制创新[11]。亟须地方政府决策者建立新理念和新思想,积极学习长三角地区县域发展成功经验,促进自身发展理念创新和思想解放;结合地方实际,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在招商引资、财税管理、投融资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利用一定的经济自由权,根据自身发展制定符合规定的政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另外,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利用人才对产业的推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竞争性,但是让合作取代竞争才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合作发展能实现县域间的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县域经济新的增长。当前,县与县之间合作已成为发展经济的常态,安徽省可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农业方面,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打造农业发展的产业化、信息化,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方面,部分县域可以利用旅游业对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发展旅游产品、开设旅游商品店等。
县域经济是民生之本。安徽省各地区由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不同。本研究利用SPSS 22.0软件对安徽省61个县(市)的经济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发现61个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61个县(市)经济发展分为五类,并通过分析发现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差异、地理位置、政策及所在地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大小的影响。安徽省可将县域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利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安徽省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