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家蕾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 江苏 苏州 215200)
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结合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利用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为清晰直观的理解课程讲解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注意力集中困难,即使教师传授知识时解释的再清晰,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如运用信息技术用视频动画方式来的直接。
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对于不感兴趣的知识,往往不予理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科教版三年级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的小动物的基本特征以后,如果没有实际见到,学生很难第一时间找出小动物的区别。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小动物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其产生更为直观的印象,还可以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快速了解每个小动物的叫声。这种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到的知识加深了印象。
科学本身是严谨的,在教材中有很多原理性、规律性的知识,比如天气的形成过程、地球的公转自转、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岩石和矿物的形成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通过肉眼辨别,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认知,仅仅依靠着教师的口述,很难理解。而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信息资源,可以给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将天气的变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岩石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甚至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日全食、月全食等自然现象都可以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这些原本难以理解,只能靠想象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使其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例如科教版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这节课程的重点知识是日食和月食形成原因,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日食,只凭着教师的讲解,学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形象的认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结合信息技术模拟日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再进行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日食的演示过程,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最终由教师向学生讲解原理。结合信息技术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学的难点不再是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强的行动力,但是由于其没有定性,对事物的观察常常半途而废,只关注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往往被其忽视。例如在讲科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尽管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食道、胃等消化器官,但是很多学生对此并不了解,甚至把所有内脏器官都认为是消化器官。学生对于这部分器官知识的理解容易混淆。学生在课堂上只看到的挂图或者人体模型,很难想象食物在进入人体后被消化器官消化的过程,对这种动态的工作过程没有概念。因此要结合信息技术将食物进入人体之后,在各个消化器官的工作中逐渐被消化的过程制作成动画视频。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看见人体消化器官对事物进行消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感触能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越来越广泛,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发挥不出其优势,仅仅只会使用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无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不仅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会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把握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课程结束后,布置一些科学小知识让学生讨论,帮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从而激发他们对于科学的兴趣,慢慢的进行自主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与实践的结合,已经成为学校的主流教育教学方式,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无法离开信息技术的运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真实感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推动小学科学教学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