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华
(福建省诏安县梅峰小学 福建 诏安 363500)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评价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和保守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仍然充斥着单向、模糊、单一,只重预设、忽略生成的不良现象,成为教学评价发展的瓶颈,极大地压抑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要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针对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各种弊病,深化改革。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据绝对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一定程序上凸显垄断特点,每次学生发言、朗读后,教师必定进行评价:说得好;答得不对;读得很好,很有感情,大家都像他这样读……教者语气坚定,态度坚决,久而久之,学生就算有精彩的发言,其他同学也要等教师做个判断,下个定论,因而不愿也不可能深入思考并自主评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提倡多向性评价,就是在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搭建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评、互评,并主动与教师交流,进行师生互评。请看下面教例:
师:“老师听你们读得这么好,也很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生齐答:“好”
师:“来得突然——跟着……”(《山雨》第一自然段,教者故意读得平淡)
师:“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或许有个别说不好的,但喊“好”的已覆盖其他声音。)
师:“是吗?那我就这样读了。”
(老师又读一遍,这时仍然有部分同学说好,可已经有部分同学意识到不好了。)
生:“老师您读得不怎么好,你没读出轻重,我听不出您喜爱山雨的感情。”
话音刚落,马上有许多同学站起来指出老师读得不好的地方,有的还“教”老师应该怎么读。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如何读得好这一段话。教师经同学们的“帮助”,再一次读,这一次读得很好。显然教者是为了促进学生真正把握感情朗读方法,故意设置了一个“错误情境”。而学生面对老师的“错误”,能够细致听、用心想、主动评,深入研读课文,不仅很好领悟了朗读方法,其学习主体积极性得到很好的激励。
现代教学论认为,好的教学评价,不仅应对所评价的内容正误做出评判,而且应体现出对问题进一步探究的导向。这一点对于教师评价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然而,当前一些课堂教学评价却不尽然。不久前听两位老师上《鹿和狼的故事》,其中对“鹿”、“狼”和“森林”三者关系的讨论,两位教者在对学生发言的处理方式虽不尽相同,但都存在着模糊评价的弊病。
例一:
生1:“鹿是森林毁灭的罪魁祸首。”
师:“好,请坐下。”
生2:“如果有很多的狼,鹿就不会糟蹋森林,而罗斯福下令捕杀狼,所以罗斯福才是罪魁祸首。”
师:“好,有深度,请坐下。”
例二:
生1:“鹿是森林毁灭的罪魁祸首。”
师:“是吗?”
生2:“过多的鹿是森林毁灭的罪魁祸首。”
师:“对了,请坐下。”
上述例子,教者对学生的答案评价不明确,作答学生的误解很可能得到认可,大多数学生也迷惑不解。像这样的语文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不予导向,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中明确方向,领悟方法。提倡导向性评价,教者要在获取学生课堂反馈信息时,及时地分析信息,正确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体验情境,明辨事理,从而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动态评价过程进一步开动脑筋,获取正确的评价结果。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的“看看读读”,教者安排一个环节“我还会说:一只( ),一条( ),一朵( )……”在同学们思考作答时,突然有一位同学冒出“三条裤子”。教者停顿了一下说:“他说得真好!大家知道好在哪里吗?”顿时教室里静了下来。如果是“一条裤子”,大家都绝对肯定,可这位同学竟然说了“三条”,好在哪里呢?在同学们讨论后,教师启发:“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并不只是单一的,它的数量不只是‘一’,可以是‘二’、‘三’、‘四’……如果一下子没有算得很准确,还可以说‘几’。”接下来出现的回答就丰富多彩了。在这里,教者在学生出现认知模糊而难以果断准确评判时,给予导向式的评价与启示,学生思维活了,视野阔了,最终的评价水到渠成,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自然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中得到发展。
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堂评价是教师组织与引导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只有更新评价理念,针对课堂评价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做好具体评价方式、方法的转变、优化,打破束缚语文课堂评价的瓶颈,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快乐参与评价,才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的愉悦,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真正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