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玥
(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哈姆雷特》,英文原名为"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简称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威廉·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历史,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悲剧故事。
快乐的王子
早期的哈姆莱特作为丹麦王子,过着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在他眼里,父亲老哈姆莱特相貌优雅、精神威凛、姿态矫健、仪表卓越,如同天神一般,是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国君;母亲和蔼可亲、善良坚贞、温柔细心,如同圣母一般,是个无可挑剔的纯洁女性。父母亲的结合是理想与爱的结合,是天地的杰作。这时的他,认为奥菲利亚是个美丽纯洁、智慧坚贞的女孩,还凭借自己非凡的才华给她写了好多情书,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他赞美"负载万物的大地"是"一座美好的框架",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是"一顶壮丽的帷幕"。他盛赞人类:"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忧郁的王子
苏轼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哈姆莱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父死母嫁、王位被夺的不幸遭遇很快就降临到他的身上。这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小王子就像是一夜间突然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废,充满怀疑,仿佛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与父王鬼魂的对话以及剧团在宫廷表演时新国王克劳狄斯的剧烈反应,使他证实了叔父为谋取王权,杀兄抢嫂的罪行,并下定决心要替父报仇,夺回王位。同时,他严厉责备母亲乔特鲁德水性杨花,在父亲逝世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禁不住情欲的诱惑,改嫁杀父凶手。他怀疑母亲在老哈姆莱特去世之前就已经和叔父通奸,甚至直接参与了谋杀丈夫的罪恶行径之中。
一系列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年轻王子昔日惯有的快乐荡然无存,悲痛和郁闷充斥了他的心灵,对人生产生了诸多怀疑和憎恶。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各种野草却在那里疯长。人,成为了罪恶的化身,"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他发生兴趣,他甚至想到了死。
延宕的王子
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使哈姆莱特沦为精神上的"流浪汉"。他在复仇行动上犹豫不决,延宕无期,直至中叔父之计,在与雷欧提斯的击剑比赛中中毒身亡,与邪恶无情的杀父凶手同归于尽。
首先,他面对的邪恶势力非常强大,使他感到势单力薄,重整乾坤、改造社会之难。新国王克劳狄斯的利益熏心、残暴无情,朝中大臣的趋炎附势、丑恶嘴脸,诸多好友的背信弃义、暗中算计都使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举步维艰。
其次,哈姆莱特对人类生命本身的哲学探讨使他越来越偏离复仇的轨道。昔日幼稚的他如今已对社会人生有了初步的认识:人文主义并非全美无缺,人性也并非全是善良纯洁。生的苦闷并不能通过死来求得解脱,因为人死后要去的世界是虚无飘渺的,人的灵魂无处安置,仍是心无所托。
再次,他迷惘、焦虑、惶惶不安的心态将他笼罩在复仇的阴影之下,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悲愤与失望、苦闷与彷徨揭示了哈姆莱特悲剧的必然性。每天每时的拖宕在他看来都是罪恶的,都会破坏命令的神圣。但杀父凶手整天有卫兵保护,而且和乔特鲁德在一起,想要杀他并非易事。另外,篡位者恰好是母亲现在的丈夫,如果杀了他,母亲就变成了寡妇,而且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但是,自己真得有能力重整乾坤,严惩邪恶势力,管理全国么?况且天性温柔敦厚的哈姆雷特本来就认为把一个同类活活杀死,是讨厌而且可怕的。再加上他长时期的忧郁和颓唐也使他摇摆不定、无所适从,所以一直没能采取果断的行动。
此外,哈姆莱特还是心思缜密、聪明的王子。从与父王鬼魂对话后要求知情人守口如瓶,并以爱情不得志为由装疯卖傻,巧妙掩盖内心的不安;随后又借剧团表演之机冷眼窥视克劳狄斯的一举一动,证实他犯下的滔天罪行;被送往英国途中他拆开叔父给英国国王的信件,发现阴谋后想方设法惩治居心叵测的小人等都可以看出哈姆莱特考虑周全,理性睿智。同时,他也是个无所畏惧、行动的王子。从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死悲痛欲绝,两个月后仍旧穿一身丧父;指责母亲水性杨花又不想很快杀死叔父,使她再度失去丈夫;误杀大臣老波洛涅斯后也曾伤心流泪;在奥菲利娅丧礼不忍雷欧提斯比自己更加悲痛挺身而出等情节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多愁善感、敏感多情的王子。
有人说,当一个人认为只有家乡的人好的时候,他是幼稚的;当他认为遇到的人都好的时候,他是成长的;而当你认为全世界都不属于自己时,他才算是成熟了。丹麦王子正是经历了上述三个阶段,才完成了由蛹化蝶的蜕变,也正是他化蝶的瞬间,悲剧达到了高潮……
我们正是从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坎坷波折的成长经历中,看到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尖锐的斗争,从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的对比和斗争中,感受莎士比亚对人类本性的真知灼见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