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江苏 苏州 215228)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探究的是生活情景中的问题。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息息相关。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指出的“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便是服务于学生生活的教育课程。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可以使学生的生活与教育相接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是连接学生知识与生活的最好的桥梁。是学生生活与学习相沟通的最好途径。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包含三方面涵义:一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二是生活与教育必须一致,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三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甚至必须与生活打成一片。而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这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与生活打成一片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选择都是来自学生的实践生活,为了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通过对主题的研究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活动“早餐的学问”中,学生们发现身边的很多同学因为早晨时间匆忙,常常顾不上吃早餐,有一些同学图方便在学校边的路边摊购买早餐。通过这个现象,对同学早餐是否吃得健康产生了疑问和兴趣,便转化成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主题。由此也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和生成性。在主题的选择上源于生活,在选择的形式上学生自主决定,这样的课程预设可以完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有一次经典的演讲。在演讲过程中他突然从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然后又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了桌子上。接着,用左手按住鸡头逼它吃米,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上,大公鸡就吃米了。陶先生用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批评了我们现实教育中非常常见的中“强迫学习”的现象,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的学习和公鸡吃米一样,应该是自觉主动的行为应该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而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组织的形式上,很好的解决了强迫式填鸭式学习的困难,真正把课堂的主导权留给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常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组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整个活动的设计与完成也都是学生自主决定,从而能够很好的替身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能力。例如活动“早餐的学问”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上街头考察早餐的种类。实地了解大部分同学每天接触到的早餐都有什么。并通过网络和书本资料的收集,了解了营养早餐的设计模式。为解决同学健康吃早餐的活动目标做好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最为重要的就是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活动过程中,主要以考察探究、设计制作、社会服务和职业体验的探究方法。陶行知先生在他的教育理论中提倡“教、学、做合一”,尤其强调了做、行动、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更适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教、学、做合一”,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让学生获取过程的体验,从而领悟与建构知识。所以综合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很好的融合了教、学、做的关系。例如活动“早餐的学问”中,在完成了考察同学早餐吃什么的问题后,学生也通过资料查找学习了营养早餐搭配的方法,做好的教学合一。再通过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同学实际的早餐需求,再升华为营养早餐的搭配设计和制作,使学生不但提高了见识,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来源于生活,活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活动过程中都很好的体现了与生活的关系。我们不断坚持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活动的开展中不断地去挖掘、充实、开发、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就会越上越好,真正成为一门学生喜欢的课程。